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多诗人面对岳阳楼吐露心声.历古常新,至今广泛传诵的首推杜甫的五律《登岳阳楼》。现将它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一比较,以飨读。  相似文献   

2.
美术有留白艺术,音乐有以无声代有声,文学有言有尽意无穷。文章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剖析文学作品的留白效应,阐述了怎样从有形的"网"中捕到无形的"鱼"。  相似文献   

3.
留白作为文学创作手法,通过有意省略具体细节,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采用了留白手法,其艺术效果在情感、意象和主题方面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昔闻洞庭水,令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李白、杜甫所生活的不同时期缘起,阐述了二人不同的创作道路,并以二诗为由,比较论证了同一题材所产生的"两种风格别样情"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7.
一、教学设想杜甫是学生较熟悉的诗人 ,他一生虽颠沛流离 ,身处困厄 ,但感时伤世之情未易 ,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等等。这些诗作读来哀婉低沉 ,沉郁顿挫。《登岳阳楼》一诗同样体现了上述诗风。为使学生能对本诗的意境、风格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我拟定了如下两个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 ,走入诗境 ,体味诗情 ;2 .进一步认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完成教学目标的切入点首先为诵读 ,即让学生反复诵读 ,从而对全诗形成感性认识 ,为教学目标的推进打好基础。诵读采用集体…  相似文献   

8.
陈嫦娥 《教学随笔》2016,(9):157-157
本课题来源于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来源于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盂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盂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选入了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该诗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登楼咏怀诗,曾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一年,杜甫携家眷由夔州出峡,沿江经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带,并在暮冬时节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赋此诗.  相似文献   

12.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相似文献   

13.
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意境的开阔宏丽历来为人激赏。殊不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尤有令人咀嚼之处,一“无”一“有”,词淡蕴意丰,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遭际、国家命运,将诗歌境界描绘得有大有小。这种大与小对称,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5.
何林福是一位公文写作、学术著作和散文创作的“多面手”。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利用“八小时之外”读书和写作,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在学术领域中呕心沥血,取得了多方面的学术成果,以研究岳阳历史地理而出名。现已出版《君山纪胜》、《岳阳楼史话》、《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楼》等著作8  相似文献   

16.
《登高》《登快阁》颔联用倍写句法营造出苍茫的秋日旷景图,沉郁而浑厚。然二公写来却又动静不一,一动一静的艺术格调实源自二公性情分殊及其不同的诗学主张:杜甫性豪任气,强调诗歌的含情激扬,故对国家时局、个人命运的忧恸感奋为惊天动地的雄浑气象;黄庭坚尽心克己,追求诗歌的治心养气,故对天下公事、痴儿尘劳的烦虑沉潜为光风霁月的渊默境界。  相似文献   

17.
《登鹳雀楼》(小语五册)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它描述了一天傍晚时分诗人信步登上鹳雀楼时所看到的景色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反映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蕴意深刻。教学时,结合本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时使用电教媒体,创境激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存活于世的人类何曾会晤过其前辈.又何能遇见其后人。时间一去不复回,历史已定格尘封,再也不会重现。历史固然是裹着粘满尘土的衣服,附着迷幻的装饰,但却由于已然性和时间的单向性而获得了永恒,从而又未尝不是真实确定的——而真实确定这种性质与人们是否得窥其秘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著名诗作.此诗内涵丰富,表达诗人强烈的孤独与悲愤之情.本文选取了不同译者的英语译文,对比分析了几首译诗的风格特色及优劣得失,认为许渊冲译作体现了三美,传达了原诗空旷苍茫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