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要求社会、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协调发展,而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代价.因此,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充分体现这一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80年代针对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通过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宗旨,摒弃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一时经济繁荣的传统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坚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此求得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全面进步,因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运用,并作为21世纪的核心议题在1992年的  相似文献   

3.
在日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社会进步要求人们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流域生态关涉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区域间协调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现已成为恢复和保护流域内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基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视角,选取流域生态补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应如何建构一个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团体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团体提出了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使社会团体建设面临着强大的压力年和动力。分析研究我国社会团体建设的社会背景、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有助于明确社会团体在建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解决社会团体建设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往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环境破坏又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可以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协调发展,就能更好的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本文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环境两个角度详细讲述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才是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协调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社会建设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朱祥顺 《内江科技》1999,(6):17-17,18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江科技工作始终服务于经济建设,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研开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为手段,以促进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取得了巨大成就。 ——取得丰硕成果和专  相似文献   

7.
发展观的演进表明人类对自然、经济、社会的认识逐步趋向理性,反映了人类在发展价值取向上由效率至上向社会公平理念的转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目标,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内涵的诠释、评价机制的选择、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新时期下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衡量标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利用清洁能源、坚持节能减排,才能实现工业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国家公园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功能,兼顾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公园的应有之义与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国家公园建设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关系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神农架林区为例,基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对比分析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前后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状况;结合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探讨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与林区发展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2014—2020年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状况显著改善,其生态、经济、社会评价指数由0.132、0.107、0.166提升至0.438、0.213、0.240;(2)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的耦合程度保持高水平(均值为0.988),协调水平由初度失调提升至勉强协调(由0.359至0.551),表明国家公园建设促进了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促进了林区自然资源、投资等要素配置的结构和空间优化,在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及文化服务功能建设方面与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耦合联系,国家公园服务功能得到完善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结论】本文验证了国家公园建设对于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0.
《云南科技管理》2006,19(2):54-54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  相似文献   

11.
陈喜强  贾志永 《软科学》2005,19(6):42-44,48
在社区社会管理中,社区组织既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者,又是一支推进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组织之所以具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社区组织所具有的身份治理和契约治理两重属性。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身份治理是行政管理节约管理成本的工具;交易契约内部化是组织管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的工具。这两个方面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实现了社区社会治理的相对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何哲  孙林岩 《软科学》2010,24(4):1-5,28
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出发,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语义概念,结合最新的跨国经济发展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社会成本视角下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成本核算的概念和体系,认为社会生产率、收入与分配的社会结构、社会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社会性资本是社会成本核算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结论认为,对于近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性因素与自然性因素同样甚至更为重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社会成本的承担和累积问题,应尽快考虑建立影响经济可持续性的社会性成本的核算体系并实施监控以减小社会成本损耗,降低社会风险累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鄱阳湖经济区建设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难点在于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给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生态产业、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同时,还需要在湖区内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此外,通过配套政策、法规的引导,让人民共享湖区的建设成果。最终,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性示范区域。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 《软科学》2003,17(2):66-69,74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具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基于“五位一体”总布局视角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协同推进的“风向标”。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上,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和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揭示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探索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同推进状况。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建立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子系统,12个要素,64个指标因子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研究,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1990-2010年全国尺度的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加强。以中国省域为对象,定量研究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结果显示各省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东高西低的特征,并依据评价结果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推动城市协调发展是贯彻实施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构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两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常用协调发展系数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新的协调发展系数。最后利用天津市的数据进行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隶属度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发展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各有4个,据此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宪恩  王寒凝  夏菁  赵婧辰  段海燕 《资源科学》2016,38(10):2001-2011
国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征因各国工业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典型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可为其他国家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美国、日本等8个典型国家为例,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1961-2011年的国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1年期间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工业化完成国家经历了完整的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现明显的“U”型变化趋势,而美国、法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因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处于“U”型曲线右侧的上升阶段,埃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前工业化国家因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处于“U”型曲线左侧的下降阶段。各国因工业化开始时间、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差异,其协调发展度谷值时间和谷值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浅议工程建设的生态和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和谐,主要是自然生态和谐、经济生态和谐和社会生态和谐.讨论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和谐的内涵,并提出了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