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评价仿佛一位熟悉的陌生人,走进新课程又一次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教师们为了重新认识评价,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说起评价又好困惑,感叹评价已成了课改的“瓶颈”,大声疾呼突破“瓶颈”,让新课程走向阳光地带。那么,老师们对评价改革做了那些有益的探索,出现了那些困惑,又引发了那些思考呢?  相似文献   

2.
郭红梅 《中国教师》2009,(Z1):373-373
<正>课改四年,老师们的真切感悟:课改真好,读她的感觉像春天——专家为课程改革描述了一幅多么理想的蓝图、美妙的设想;课改真难——是否可以这样诠释课程改革:无论你怎样搞,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争取高分。一线的教师们如何真正地把新课程的理念与最终评价结合起来?课程评价如何才能真正地体现课改的理念与意图?  相似文献   

3.
黄红  文飞 《广西教育》2004,(7B):24-25
新课程实验在我区各中小学已进行一年多了。广大一线教师围绕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倡的新课程的理念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确立,素质教育的落实正在成为可能。然而,在实施课改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学校仍以“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指挥教育教学活动,使新课程实验举步艰难或流于形式,达不到改革的目的和要求。笔者认为,影响课改,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体会,谈谈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困惑以及如何面对课改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黑河市从2002年9月启动新课程改革。2003年月,嫩江县、五大连池市被列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市试验区。到2003年9月,全市共有474所学校、1名教师、21351名学生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验。一年多来,全市以通识培训为基础,以校长培训龙头,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以创办特色学校为破,扎实、有序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全市形成了一“课改搭台、全员唱戏”的新课改氛围。在整体推进新改的同时,我市重点做了三项工作:一、突出校长培训,打造课改领路人队伍新课改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靠的是校长,靠是教师。没有课改的校长,就没有课改的教师,更没课改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城关区是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思想品德》新课程进入我区实施才短短一年多,但给我区的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的新气象,但也发现了教师们普遍存在以下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在2002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广大教师又是新课程实验的主力军,没有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就难以顺利地进行。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改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随着课改纲要的发布和实施,本刊及时调整了栏目,欲为教师进入和适应课程改革尽微薄之力。2003年,我省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将围绕课程改革展开,本刊也将围绕课改纲要,重点对教师转变观念、学习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展开交流。与此相适应,我们还把“领导怎样走进新课程?教师怎样走进新课程?学生怎样走进新课程?家长怎样走进新课程?”作为本刊交流、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对栏目进一步作了调整。本刊栏目大体分为三个板块,简介如下:综合板块栏目【课改专题…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在推进此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应把握新课程理念,将其理念和新思想、新方法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和教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借课改之风,扬课改之帆人人有责.让新课程走进课堂,让新课程理念走进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以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彻底走出“一言堂”的灌输教学.借鉴其他  相似文献   

9.
孙吉泰 《辽宁教育》2007,(10):43-45
2006年9月辽宁省开展了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沈阳市第二十中学积极参加了这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紧紧抓住课改的契机,把课改重点确定为关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上、教师专业成长上、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理解上、新的教学模式的创建上以及教学实践的效果上,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者和积极开发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教研思”水平,真正实现人与课、课程与教学之间协调的、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学校,我校于2002年秋季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五个着力点”,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学生评价标准和方法、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改革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急剧转型的变革时期,许多问题都引发了教师们的重新思考,当然也引起了一些课堂教学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直面新课改     
有这样一个故事,意味隽永,极富哲理,时时萦绕于我脑海。佛主问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想了半天,无人能答。佛主笑着说:“把这滴水放到大海里,它就永远不会干涸。”在激烈澎湃的课改浪潮中,我想,教师也犹如一滴水,应该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海中去,感悟新课程,体验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样,老师的含义因富有时代色彩而丰富饱满,新课程因教师的参与更显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3.
一、提升新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改革目标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有的放矢地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步骤与措施》。首先是对全校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聘请专家开设课改实验讲座,进行全员培训。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了书面测试,增强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提升了广大教师新课程理论认识水平。学校还组织人力编写了《教师新课程改革学习指南》、《计算机培训手册》,使每个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和反思,激发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通过开展新课改公开课、汇报课、引路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激发了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的主动性,使教师更新了理念,明确了目标。学校还把课程改革的目标、意义印成宣传单,通过学生发放到家长手中,使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思想尽早统一到新课程改革卜来。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而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春风,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的学生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体验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品味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作为教师个体,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素质教育的实践,都催生着每个人的变革。从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课堂生态到行走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是一场新时代的教育实验与变革。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育的明天,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实践,并提出了“真心实意搞课改,扎扎实实抓课堂”的口号,确立了“以科研促课改,把特色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一年来,我们依托一年级实验点,把“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确立为重点,以课程改革系列活动为载体,凭借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的优势,全面展开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而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春风,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的学生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体验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品味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作为教师个体,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素质教育的实践,都催生着每个人的变革。从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课堂生态到行走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吴逸民 《南昌教育》2007,(12):21-21
2007年暑假,市教研室组织安排九年义教段初中教师的全员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教师们收获颇大。我们通过专题讲座,课例点评,录音报告等形式,将2004年以来我市初中课改第一轮实验所取得的成效及今后课改需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现就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影响,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尽管学校很重视课改实验工作,教师们的热情也很高涨,但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跟上改革的步伐,尤其是信息资源较为匮乏的乡镇及农村教师,积极应对物理课改的挑战更为艰巨,他们处于变革的不适应阶段而深感困惑。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自2006年秋季起,普通高中英语开始新课程改革实验。一年来,教师们按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本期"课改在线"将目标投向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力图通过一线教师的经验和体会展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希望能对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余楚槐 《学子》2012,(3):11-13
一、与课改同行。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1.组织对课改年级教师的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课改年级的数学老师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修订的大纲,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