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中共党史上十分重要且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为进一步推进陈独秀研究,由安庆市陈独秀研究会、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5月26日至28日在安庆市安庆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百五十余人出席会议,其中包括在陈独秀研究上卓有成绩的学者、专家石仲泉、郭德宏、叶尚志、任建树、沈寂、朱洪等,提交学术论文51篇。与会代表就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大会的认真交流和分组的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少值得思索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90年代陈独秀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史学界对陈独秀这一最具争议的人物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不仅从内容上拓展了陈独秀研究的范围,对陈独秀领导权思想、家长制作风问题、晚年思想等方面提出许多新见解,而且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趋向一致,表明陈独秀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陈独秀对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民族独立和解放道路的探索,以及他对民主政治矢志不渝的追求,对当时和今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革命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也与他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对陈独秀的研究就显得比较艰难和曲折。但是,自九十年代史学界解除思想禁锢以来,对陈独秀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成绩。九十年代后期,学术界在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二次革命”论、陈独秀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晚期的政治思想和民主观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建党前后陈独秀关于文化的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建党前后陈独秀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陈独秀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的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初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反帝斗争的重要思想与策略。考察、研究这一时期陈独秀反帝斗争思想与策略,是对陈独秀研究的深化,也可见证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冲突与决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2年7月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与共产国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以共产国际遥控中国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由此决定了共产国际对大革命时期中国机会主义的产生、泛滥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作为中共党的总书记的陈独秀有着浓烈的自主思想和一套有别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和方法,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方式、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其思想根源主要在于陈独秀浓烈的自主思想与共产国际强制政策之间的紧张关系无法合理地排解,并最终导致了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决裂.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一生变化及其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思想、表现和作用,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并成为研究课题。笔者在近期读了福建出版的《党史研究与教学》杂志95年第1期和第5期发表的有关陈独秀对中国农民问题认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的研究牵涉到政治、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等诸多领域,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尤其是有关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抗日战争的态度等问题依然为人们大力关注,而有关陈独秀性格和人生心路等方面的研究也突显了学术界的研究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等具体问题上,以1937年8月为界,陈独秀抗战思想前后有很大变化。前期,陈独秀强烈谴责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行径与不抵抗政策,极力主张反蒋抗日。后期,陈独秀的抗战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他从原来反蒋抗日转变为全力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其间虽然有些悲观论调,但总的格调比较高昂,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研究中若干争议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陈独秀研究中若干争议问题的缘起及不同观点,包括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形式主义”及“全盘反传统”、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及在中共建党史上的地位、“二次革命论”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托派问题、后期政治思想及其一生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12.
“打倒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革命任务之一,此时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一直围绕着这个革命任务进行思考和实践,并提出了关于“打倒军阀”的思想与策略。对陈独秀这一思想与策略的考察和研究,不但是对陈独秀历史评价和个人研究的深化,而且从一个方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和平与统一不懈奋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吴娜  于作敏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05-108
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的思想变化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研究的课题。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917年初,陈独秀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襄助改革.以往对陈独秀在北大改革教育的研究较为笼统,既未留意到陈独秀在学长任上的主要工作及其繁复程度,也忽视了改革过程中的观念冲突与现实阻力.面对已然固化的陈独秀的教育家形象,从学理上研究和探讨其教育思想与活动显得十分必要.事实上,陈独秀拟借文科学长职权在校内推行文学革命,然受限于文学观念冲突、师资质量差异及学术基础薄弱等主客观因素,陈独秀既无法主导文科学门改革方向,又缺乏可靠师资落实改革方案,可以说他在北京大学教育革新过程中劳而少功.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转变过程,即从封建主义到改良主义,从改良主义到民主主义,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考察陈独秀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了解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标志和表现,研究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原因及其不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功过,科学地认识他后期思想变化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异同徐光寿,陆涛本文是前文《陈独秀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①的续篇。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是“戊戌”和“五四”两大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梁启超和陈独秀则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思想上的代言人。本文试图以两位思想先驱启蒙最为热烈、思想极为活跃...  相似文献   

17.
还一个真实的陈独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评价莫衷一是。恢复陈独秀的历史地位,不仅涉及到对其个人的“公正”问题,而且涉及到我们如何对待文化精英、思想先驱与革命功臣的问题,意义重大。本文试对陈独秀的功过是非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皖江文化与康梁维新思想、西方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陈独秀教育思想的体系涵盖了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教育本质思想、教育的目的与方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内容。陈独秀的四个面向教育方针,重实践的教育主张,以及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中国今天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与胡适并肩作战,政治思想的分歧使陈独秀与胡适分道扬镳,他们始终保持着朋友情谊.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又与胡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0.
略谈陈独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的一生变化及其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思想表现与作用,历来为各界所注目,更是史学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课题。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霸道的时期,曾使对陈独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遭到严重破坏。他们不准对陈独秀这样的历史人物作任何具体分析,把一些曾经对陈独秀在“五四”和建党时期的积极作用有过肯定的同志,诬指为“为叛徒树碑立传”,“为陈独秀涂脂抹粉”,并横加迫害。与此同时,他们随意篡改历史,强迫人们按照他们的调子,把陈独秀简单地说成“是混进党内的蒋介石的帮凶”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沾满着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致使青年人无法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使史学工作者不能从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