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而优秀的精神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批判地继承主要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思想道德教育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位置,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是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方法,为我们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积累了有用的教育资源。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阐述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路径,以期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进步作为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思想基础;但继承也只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只讲继承不讲批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毛泽东、邓小平都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其目的在于继承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的新的伦理道德文化和新文明;当代中国,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让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达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本民族的土壤,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重视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交融,才能确保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关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遗产提供了依据,也为学习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提供了支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物类间关系的描述等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整体观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其继承、创新与发展,这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前提,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的现实基础。新的历史时期,要搞好党的思想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另一方面必须设法消除落后的传统文化,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毛泽东、邓小平都坚持枇判继承的方针,其目的在于继承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的新的伦理道德文化和新文明;当代中国,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让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贞节"观念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存在一个发生、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从本义到歧义、再到反思检讨,而在内容性质上则表现为从酷理到真情的曲折行进,这个过程也展示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开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底蕴,它是对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继承,体现中国传统哲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同时与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知行统一的主张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在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的同时,也要求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系列"血铅案"的惨剧告诉人们,唯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贯彻、辩证统一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并就传统文化中"尊官贵长"的权威主义对现代社会民主、"人治传统"对现代法治、"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因循守旧对现代革新创造精神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性突破,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全面发展和超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的重大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实践育人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高校"实践育人"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劳动教育观"、"知行统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分析这些传统文化渊源,对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膑兵法》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孙膑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人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维护了中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人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人和"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为要务,以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富国强兵"为基础。建设强大的军队,可有效地化解国际矛盾、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人和"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和"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战略,提供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和极富价值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着我党在“人”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更为清晰、更为合理的认识。“以人为本”思想与传统的“民本观”和西方近代人本主义都有所不同,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理解“以人为本”思想,要把握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