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出版市场、翻译作品选材、翻译作品质量、出版营销以及读者反馈等维度,剖析葛浩文在出版场域中积累的各类资本及其转化机制,探究其如何利用资本转化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与接受。葛浩文翻译作品的海外传播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有助于深度理解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传播过程中的运行轨迹,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擘画出一条明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整理了1970年至2013年欧美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作品比较有影响的59家出版机构资料,并以这些机构出版的114部作品在全世界收藏图书馆家数为依据,简要分析了欧美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所存在的意识形态化特征。期望这种对于海外出版机构的专题研究能够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出版拓展欧美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韩敏  敖利 《东南传播》2022,(11):80-83
近年一批在华“洋网红”的自媒体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以及海外的YouTube等社交平台走红,他们为西方互联网用户开启了“近距离”“全景式”观察中国的一个新的信息渠道。本文以在华“洋网红”与西方主流媒体的论辩视频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对话与论辩策略。“洋网红”视频作品以“我”在中国现场的真实生活经验有力破解西方偏见,并且通过对话主体多元化、对话视角全面化、对话身份多重化等多重对话机制与西方媒体展开论辩,为国际用户知晓真实的中国图景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4.
新的全球化、国家战略发展和媒体融合等三大局面共同构成中国主流媒体发展的新环境,共同形成中国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总体背景。在新环境下,中国主流媒体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形势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创新发展。面对发展新形势,中国主流媒体只有高扬文化自信、发挥独特优势、探索融合创新,才能不断彰显主流价值、放大主流声音、壮大主流阵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创刊于1981年,是唯一有效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被全球读者誉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英文媒体。同时中国日报传媒集团紧贴时代脉搏,坚持创新驱动,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报道中国、点评世界,不断加快海外“本土化”发展步伐,完善全球采编和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6.
王晶 《视听》2023,(4):143-146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的语态不断在网络上出现。国家推动传统大众媒体与众多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国媒介大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媒介语态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近年来,电视媒体在“说话方式”上大胆创新,利用新技术手段,搭建起媒体和受众的沟通桥梁。在语态转变过程中,主流媒体应以技术为引领,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主流平台解压,培育优质内容;调动媒体内外活力,促进人才转型。  相似文献   

7.
陈玢 《出版广角》2015,(16):14-15
近年来,出版界在网络文学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版发行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鲜有经典之作,缺乏普世价值和艺术深度。本文在回顾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国内出版发行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出版企业在未来出版发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8.
尚毅 《新闻爱好者》2022,(4):102-104
以海外华文教育课堂教学为分析样本,从中考察海外学生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形态,提出中国国际传播多元化体系建构中海外华文教育四方面的补充赋能作用及其场景传播效应提升方式,助力中国主流媒体营建良好国际舆论环境,赋能国际传播"五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追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可发现日本翻译界和出版界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译介和出版莫言的文学作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学者于杂志进行作品介绍,至译介后进行诘责,再到著名学者的力捧和推介;从特定出版社的参与,到后期大型综合出版社的介入,莫言作品数十年间在日本的传播走过了由试水、质疑到接受、认同的曲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莫言作品的译介和出版逐渐呈现译介书目最多、销售量巨大、译作载体高权威性和高学术性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说,从译介和出版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莫言作品在日本近30年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之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出版发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狼图腾》海外版在出版协议签署、译者翻译、营销发行等各个环节的运作特点,通过加大版权输出力度、聘请知名翻译家翻译、依托国外出版商或发行商的发行渠道等,中外合作,市场运作、多方协作,以构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出版发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12.
介绍黑水城文献是中国西夏学研究重要的原始文献资料,自发现以来几乎全部被掠夺流失海外。在论述黑水城文献的发现、内容、形式以及学术价值基础上,重点对黑水城文献的海外流布与回归问题进行全面揭示,希望为更多欲了解研究黑水城文献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是唯中国所独有的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问世以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有5万余件流散世界多个国家。在阐述甲骨文的发现、内容、价值以及流失途径的基础上,调查总结甲骨文在国外的分布概况,旨在为甲骨文的研究、保护、抢救与回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大陆三大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调查对象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对 1994年—2 0 0 1年期间中国大陆海外华人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研究领域、主题分布、文献源、活跃作者群及载文地区分布等进行研究分析 ,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海外华人研究的基本现状、学术方向和存在问题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吴献举 《新闻界》2007,(5):75-76
广东新闻传媒产业在开拓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广东新闻传媒可以通过在华侨华人集中的国家或地区创办新闻媒介、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多元化合作以及与海外非华文媒体合作方式等采开拓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16.
潮汕侨批记载着有关潮汕大地与海外世界各地的许多宝贵历史资料,是研究近现代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侨批文献著录应遵循客观著录原则、完整著录原则、关联著录原则、批封结合内信著录原则,著录项目包括列字编号、收批地址、收批人、批款、寄批人信息、写批日期、内信、邮路。目前潮汕侨批文献著录工作正在起步中,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国学熏陶,人文基因严重缺失的现状,指出建构当代大学生国学与人生关怀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位,开设专题讲座,推介并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学丰富的思想和人格理想的精神传统,培养战胜挫折的意志品质;锻造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8.
民国文献在历史分期上十分清晰,但其归类分歧很大。从逻辑上看,古籍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区别主要在于内容用文言抑或白话;装帧方式为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样式。通过对晚清至1949年平装本、线装本、稿本、抄本、平装本装帧样式的外文、域外民国汉籍的5个方面的比较,说明其不同属性,认为民国文献的主要界定依据是:①时间为民国元年至民国38年(1912年-1949年);②印刷方式为雕版或活版印刷,表达方式(即语言)是文言或白话,装帧方式系传统线装或“西装”、“洋装”等平装本样式。  相似文献   

19.
邰科祥 《新闻界》2007,(4):44-45,47
中国当代文学传播目前面临一种两难选择,即客观上迫切需要传播媒体的介入,但主观上又对最时新的网络媒体采取一种"半推半就"的态度;按照文学的审美性质,文学作品最忌讳功利性的行为,但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冲击又使文学不得不"低声下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了解华裔留学生的信息素养、偏好与倾向、对图书馆的认知及个性化需求,提出华裔留学生延伸服务的策略。[方法/过程]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两所"侨校"的华裔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376份有效问卷,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结论]华裔留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不高,对图书馆移动终端服务的关注程度较低,使用图书馆的频率总体偏低;华裔留学生偏好人际直接交流的方式、倾向于"实地"学习;华裔留学生对图书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其需求呈多样化特点。提出识别华裔留学生群体的需求和倾向,发掘后备人力资源,关注文化差异等高校图书馆对华裔留学生延伸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