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琳筠 《新闻传播》2021,(7):102-103
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我国媒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变,使得信息的传播媒介和渠道更为全面。因而对于编辑记者的网络语言的使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阐述了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概况、编辑记者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并分析了编辑记者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现代出版中编辑的“逸位”对出版的影响,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编辑的“逸位”,重新明确了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第二,编辑的“逸位”,要求编辑须树立“出版全流程”的理念,其主体意识更强化了.第三,编辑的“逸位”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编辑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  相似文献   

3.
编辑改稿即编辑工作者对其操作客体——待传播“稿件”的编辑加工。它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曾被称为编辑“六艺”之一,然而自编辑学科在我国创立以来,林林总总的相关论著几乎无一不涉及“改稿”却无一论及其规律。凌虚、松秀两位先生在《中国编辑》2003年第3期撰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竞争激烈,任何媒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是媒体的“头脑”,是各个关口的“守门人”,编辑的职责决定了其责任的重大。电视新闻编辑与报刊、广播编辑以及电视专题、文艺编辑相比,有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准确性和强烈的时效性,因而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编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这一历史阶段是以文字的产生、记载文字的物质载体的出现和社会交流信息的需要为其最重要、最基本条件的.在这一基础条件之上,编辑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以唐代中期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为契机,在此之前的编辑可称为“古代编辑”,以后的编辑可称作“现代编辑”.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时代下,创新出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为加快传播效率与幽默性,便衍生出多类别极具个性与创造性的网络语言,这一变化带给编辑记者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文先细致解读融媒体与融媒体时代含义,并分析当前编辑记者网络语言运用时的基本情况,通过正确认识、合理选用网络语言,确保编辑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需求,并提升自身素养,规范自身言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编辑力”一词的来源和内涵,深入分析了“编辑”的定义,提出了对“编辑力”的理解:“编辑力是指做好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全力 《中国编辑》2006,(2):41-42
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如何“选摘”得出彩?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是文摘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要求编辑面对纷繁杂芜的各种信息、资料,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其采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现正在被细化为两部分: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甚至还“异化”出一个“营销发行编辑”.本文只谈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两部分,而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双肩挑”.本文不涉及文案编辑与策划编辑如何界定工作内涵、如何做到无缝对接. 将编辑工作细化为策划、文案两部分,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一是作者交来的稿子是“齐、清、定[J]”.二是每个人的兴趣、特长、能力、工作阅历、人脉等不同,为了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根据人尽其才的想法,让沟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市场意识强的编辑到策划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的岗位上;让坐得住、质量意识强、文字功底好的编辑到文案编辑(以下简称“文案”)的岗位上,并建立一定的转岗机制、鼓励相互流转.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编辑所起的作用日益彰显。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和职业特点,而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工作的价值和质量。可以说,编辑主体的发展是编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在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强化编辑客体、编辑过程的倾向,从而忽视了编辑主体的能动作用,忽视了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编辑主体意识的淡化,导致了“编辑误区”的产生。“编辑误区”的主要表现所谓“编辑误区”,是指有违编辑活动自身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11.
编辑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其核心是“新”。而编辑创优的本质是完善、精益求精,核心是“优”。每一个编辑都要具备创新精神.在创新过程中努力实现编辑创优。编辑创优是对编辑创新的一种完善。编辑力求创新与创优相结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内核与外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丁玲是作家,也是编辑大家,编辑生涯跨越半个世纪。其“扶植新秀,海纳百川;以笔作枪,为文学而文学;团结作者,为人民服务”的编辑思想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14.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虚  松秀 《中国编辑》2003,(3):26-29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世纪的编辑学研究中,“编辑力”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学界围绕“编辑力”所展开的讨论,对拓展和深化编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这场讨论的重心是在知识生产的层面上进行的,对现实中的编辑主体关注较少,呈现出不即物倾向;此外,在对“力”的理解和阐释中,将其拘囿在“能力”的范围内,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概念使用上的实体化倾向.对“编辑力”的概念提出反思,重要的是开放我们的观念,为它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夏杰 《新闻记者》2001,(11):69-70
说起晚报时事编辑的“服务意识” ,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 ,认为是小题大作 :编辑只要做到“报道及时、内容全面、不出差错”就可以了 ,何来“服务意识”一说?其实不然。当今信息时代 ,读者的阅报品位在不断提高 ,希望通过“尺幅之地”来知晓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 ,对办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不及时调整思路、改变方法 ,一味以简单枯燥的“套路”来应付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何谓时事编辑的“服务意识”?以笔者浅见 ,即编辑深入研究读者所思所想、了解受众所需所求 ,在不违反政策的原则、不违背新闻纪律的前提下 ,编辑时首先确立“同读者…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继孔子编辑六经之后出现于南宋的又一儒学编辑家。作为编辑家,朱熹将“文道合一”的美学追求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其编辑的书籍追求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在内容上,追求选题的“明道”和编校的“至善”;在形式上,追求版面的“和谐”、字体的“神韵”、插图的“直观”和封面的“雅致”,形成了朱熹独具宋儒理学精神的编辑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由最初“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发展到今天,涵括了选题、组稿、编选、发行全过程,编辑的工作范围由单一的文案工作,前后延伸,覆盖了图书出版全部流程。编辑职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笔者认为,编辑职能的丰富与延伸,同时带来了编辑力量的多点分散,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编辑效果。只有打破分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整合,才能求得编辑工作最优化。而这需要在体制上完成从编辑到策划到出版人的转变。一、“编辑”的起源与流变“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已经有“编”字,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辑”字本义为和协…  相似文献   

19.
编辑是编辑与出版学的核心词汇,并成为若干工程技术类学科的重要植入性词汇。详细考察“编”“辑(缉)”“编辑(缉)”的词性与词义,对编辑进行一次历史语言学的概念史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历史源流来看,编辑具有“书籍(出版物)与文化”“整理与加工”“修补与完善”“协和与流传”,以及“职业”五义。此五种意蕴,不只是在历史上成立,在现代依然运行于编辑与出版实践中。展望未来,科技的进步,极大丰富了编辑的内容与实践手段,使编辑的自动化、共享化、实时化与跨媒体化成为可能,将推动编辑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20.
版面语言是报纸编辑用以充分表达其编辑思想、编辑意图。与读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此,愿就版面语言的运用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体会和认识。一、版面要突出重点。要有。招牌菜”。就像一桌大餐,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总要有体现“特色”的“招牌菜”,它是抓住顾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