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向期刊社投稿,并不自然等同于授权期刊社可以将其作品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者同意期刊社在纸质期刊上刊登其作品并获得报酬,也并不意味着作者同意期刊所加入的期刊数据库平台将作品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公众并获得报酬。作者享有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期刊社用“版权声明”等来替代与作者签订书面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建议期刊社和作者签订书面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数据库已成为学术信息聚合、传播的主要平台,当前国内商业性学术期刊数据库版权运营遭到诸多挑战。探其渊薮,现有商业性学术期刊数据库版权运营体系存在合法性风险、稳固性风险和垄断性风险。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社、作者三方之间版权协议授权瑕疵、利益分配不均、独家授权等问题是矛盾频发的主要原因。鉴于此,商业性学术期刊数据库应以版权协议为核心重塑运营格局,在厘清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的基础上革新版权授权协议,重构收益分配机制。此外,政府应限制独家版权授权,与商业性学术期刊数据库共同完善公益性学术信息供给。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调研图书情报学期刊版权合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过程]通过公开途径获取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发布的版权合同,对合同文本从订立形式、主体、权利义务约定、授权时间、订立程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调研发现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版权合同存在欠缺严谨性、订立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指出期刊出版单位应高度重视版权合同订立工作,规范订立程序,完善合同文本,适应开放获取形势发展,更好地保障各相关方权益。  相似文献   

4.
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可能面临侵犯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两项著作权的风险.因此,作者、期刊社、数据库三方在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的同时,应当明确约定的合同,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数字化授权,在数据库数字化过程中注意保护期刊的版权信息和单篇作品的完整性,同时采取有力的技术防范措施等保护作者和期刊社进而保护数据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数字期刊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版权问题关键在于授权许可。期刊数字销售的实质是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数字技术平台与期刊出版者的合作协议因缺失作者授权,限制了数字期刊行业的发展。厘清期刊"数字发行"的法律属性,建立期刊社与作者的出版合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默示许可制度,是治理数字期刊版权困境的可行出路。  相似文献   

6.
传统期刊数字版权邀约的法律效力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版权的获取是传统期刊自行使用或者转授权的前提.按照现行法律制度,数字版权的转让必须签订书面合同.传统期刊直接宣布或间接推定其对来稿数字版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基本上都缺乏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效力.最好是与权利人单独签定书面的、符合法律要求的数字版权授权文书或转让合同.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期刊社使用数字版权若干授权模式的适用性、特点,就各种授权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黄志红 《编辑学报》2016,28(6):515-518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是否应与作者签订版权合同,著作权法没有强制性规定.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51%的期刊没有签订相应的版权合同或协议.随着期刊数字化的迅速发展,期刊与各大数据公司合作,使期刊数字化成为一个明显趋势,如果期刊没有通过签订合同取得作者的相应权利,则期刊就很容易涉及侵权,这一现象已引起期刊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期刊与投稿作者签订书面的版权合同,将是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同时合同的内容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报刊利用微博内容涉及的版权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涵 《中国编辑》2012,(2):52-56
文章结合新《著作权法》,分析了微博内容成为作品从而享有版权的要件;通过对微博网站服务协议的分析,以及对报纸、期刊社自建微博,演绎、汇编微博作品和作者不明的微博作品等几种具体情形的讨论,厘清了微博内容"落地"平面媒体时原作者、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报纸、期刊社三者之间的版权归属;论述了报纸、期刊社在刊登微博作品时应注意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约定许可、职务微博作品的优先使用和应避免的侵犯微博作者人身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拟引进图书在出版社选题会议讨论通过、列入选题计划后,社内负责版权联系的人员就要开始与国外出版社洽谈版权,并最终签订授权出版合同。  相似文献   

11.
刘磊 《出版广角》2016,(13):45-47
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涉及论文作者、学术期刊及责任编辑的版权问题。论文作者的版权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其一旦与期刊签订版权转让协议,也会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学术期刊属于汇编作品,期刊的版权受到法律保护;责任编辑在汇编过程中付出了智力劳动,应该享有责任编辑署名权。期刊社只有处理好作者、期刊以及责任编辑之间的版权关系,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与卓越计划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合作的国际出版商的版权协议为切入点,结合出版商平台版权相关最新政策,研究开放出版背景下的版权转让和授权许可,分析科技成果创作出版过程中作者与出版商两大主体权责,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版权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数据库蓬勃发展,其在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使得版权关系复杂化,容易诱发侵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期刊产业高质量发展。具而言之,学术期刊数据库版权侵权原因在于:既有授权模式不完全适应数字出版的实际需求,学术期刊共同体版权利益失衡,作者维权路径不畅。与此相应,合理的治理路径包括:建立合法高效的版权授权机制,完善版权收益分配规则,依法规制数据库垄断行为,畅通作者权利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4.
杨懿琳 《出版广角》2016,(16):26-28
数字出版的版权授权状态可以从授权的规模、授权的准确度、授权的效率、授权的成本以及授权的安全性等方面做出评价。目前,谈判授权、代理授权、要约授权、版权集体管理授权都无法完全适应数字出版授权的需求。所以,应该寻求授权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具有利益平衡价值的授权模式。可能的制度与机制选择包括:延伸性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准法定许可制度、综合性版权交易平台等。  相似文献   

15.
丁国良 《出版广角》2016,(18):44-46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第48条之规定改变了我国现行版权制度未明确期刊出版社可以享有专有出版权的立法状况,规定期刊专有出版权是一种合同授权,这对期刊社的利益保护意义重大.为了客观认识《送审稿》第48条的出台背景,正确理解其内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期刊专有出版权的概念、来源、性质以及权利范围等颇具争议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科技高速发展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出版行业的版权贸易可谓相当繁荣.各出版社在各个出版领域与境外出版机构或作者签署了大量图书授权出版合同.一般情况下,授权合同中除了写明作品的名称、授予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版权转让金额及合同期限等以外,往往还对出版方的义务有比较明确的约定.  相似文献   

17.
开放存取自存档(self-archiving)的版权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珂 《图书与情报》2008,(1):103-105
无论是自存档预印本,还是后印本都受到版权问题的制约。目前,国际期刊界对自存档的版权政策有所放宽。为了更有利于开放存取事业的发展,在建构自存档版权制度中应尊重作者的自存档权利、满足期刊社的合理要求、完善自存档实现模式、开发自存档政策指引工具、协调期刊社和自存档系统之间的版权政策。  相似文献   

18.
郭德敬 《出版科学》2012,20(6):57-59
创作者与出版商之间的版权转移需要签订出版合同,创作者是版权转移的主体,出版社根据作者的授权进行作品的出版、发行。在版权转移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侵权行为,尤其是在出版社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合同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应当予以法律惩罚。本文基于对出版商享有作品版权的法理依托的阐释,通过对体育类读物版权典型案例的解释与分析,综合探讨出版商和创作者在版权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9.
从版权交易角度指出,开放存取期刊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出版模式;并从版权管理目的、许可合同内容、版权保护侧重点、责任承担机制和许可协议法律地位等5个方面,对开放存取期刊与商品化电子期刊版权管理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保护开放存取期刊版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版权运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版权授权链条不完整、版权授权内容不规范、法律法规存在前后变化、海量作者授权难以解决、稿酬支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不断显现。对此,相关部门应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规范版权授权链条,加强对知识资源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研究制定网络出版稿酬标准和支付办法,以作者为中心开展学术服务,以更好地保障广大作者和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新业态下的版权权利,促进知识资源平台版权合规管理和健康规范发展,助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版权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