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从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信息资源占有力的角度,详尽分析了世界主要抗衡力量之间的微妙关系,着重分析了中国的信息化建设状况和现实水平。继承前一期《信息时代的“战争与和平”》,本文廓清了世界信息战中的力量架构,为进一步分析中国应当对世界信息和平做贡献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信息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信息边疆的定义和内容、信息战争的特征,结合美国军队信息战的典型案例分析了人才在信息战争中的决定性地位,提出了信息时代人才信息素质的要素和我国军校培养信息人才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未来战争的信息战术 ,随着知识军事的产生和大量高、精尖等新型武器装备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 ,未来战争的信息战与导弹战作战样式已初见端倪。无烟无火信息战所谓信息战 ,是指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武器的基础上 ,构成信息网络化的战场 ,进行全是时空信息较量的一种战争形态。其最终目的是达成兵不血刃而胜之。海湾战争前期 ,美军投入大量的信息武器装备。在真正的战争打响前 ,美军信息战已无声无息地进行了数月 ,火力距打响前 ,伊军指挥控制系统已全面瘫痪 ;在美军打击塔利班武装期间 ,美军信息侦察器材、电子战装备使塔利班部队完…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一世纪的军事变革中,部队的信息化成为各国军事变革的首要任务。从近几年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美军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使各国的军事观察家对未来战争中的信息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息化是未来战争的主角,信息化为战争提供了许多新的战法,电子对抗、电子侦察等随之而生。信息战是近几年来国外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就有名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战永远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首先研究了信息战的基本概念,后研究了信息战的分类及对其的认识,再后研究了高新技术在信息战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主席“未来的信息战争,从某种意义说,就是知识大较量”的指示精神,分析研究海军信息战人才培训的模式、信息战人才需求以及信息战人才教育训练手段和信息战训练内容。有益于对海军信息化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针对美军在伊拉克的信息战和我军在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对策,分析了伊拉克战争的新特点,我军作战对象信息武器情况及外来的信息支援,提出了我军信息作战的指导原则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我军实施信息战、电子战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以心理战为目的的信息心理战已成为战争之上的战争。心理战作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在信息化条件下与过去冷热时代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必须注重研究信息战条件下开展心理战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信息战条件下心理战的运用与对策,才能在信息化作战中发挥心理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信息战争作为信息社会的一种战争形态,现在正处于孕育与形成之中,但是作为它的重要作战形式──信息战和战场上的具体作战行动──信息作战,已经初见端倪,海湾战争可说是它的雏形。信息战的核心是夺取和保持控制信息权,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权、信息的控制权与信息的使用权。“权中之权”是信息的控制权,其目的是为了破坏敌方的指挥控制能力,和保护已方的指挥控制能力。从这种个意义上讲,信息战可认为是指挥控制战,美军形象的将它称之为“电子斩首战”,就是利用电子技术手段,把敌方的“脑袋”(指挥控制系统)砍掉。信息战有别于传…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90年代,世界上爆发了两场规模比较大的、都是多国对一国的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信息战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已经悄悄潜入。如果说,海湾战争中的信息战还只略具雏形,那么,在科索沃战争中,它则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美军认为打仗如同五环打靶。以往战争的靶心是核力量,其他各环由内向外分别是常规军事力量、军政领导中心、经济目标和国民精神心理。而在信息战中,靶心已转为领导指挥机构,其次是国民精神心理,最外环的才是敌方的武装力量。从中不难看出,信息战的要旨在于控制敌方,而不是流血牺…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网络信息安全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战争胜负的关系 ,说明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是网络边防的任务。分析了当前院校存在有网无防和信息安全教育薄弱的现象 ,指出除了应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外 ,更要着眼信息战人才的需要 ,全面培养学员的信息素质 ,迎接信息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拥有要求日本进行战争赔偿的权利,这一问题的解决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战后初期,国民党政府要求赔偿的态度强硬;2.五十年代,日本迫使台湾当局放弃赔偿;3.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大义放弃赔偿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祭,中日两国都没有忘记那场改变中国和日本历史进程的战争。日本并未从中汲取教训,痛定思痛,反而有些人称那场战争是"非计划,非预谋的突发事件",认为日本进行的是一场合理的战争。一些极端分子还纷纷进入靖国神社参拜--包括甲午战争时践踏中国国土、蹂躏中国人民的"皇军"之鬼魂。过去,国人曾一再谈及甲午启迪,以警示人们,但在面对日趋恶化的中日关系的现实状况,甲午战争给人们的历史警示和告诫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3.
论70年代以来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动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后的冷战 2 0年 ,美国对台政策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表现出较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动。其变动方向是逐渐接近中国大陆立场的。冷战后 1 0年 ,美国对台政策在实际做法上已背向中国大陆的立场 ,其对华的伤害和干涉程度已远远超过冷战期间。总括冷战期间和冷战后 ,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 ,既没有根本放弃对台的错误立场 ,也没有打破 70年代以来中美双方所确认的原则立场。美国对台政策的稳定性实质上保持在既不公开放弃一个中国的立场而与台湾建立正式官方关系、也不放弃与台湾继续发展“实质关系”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万历中后期,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地区先后爆发了宁夏孛拜之乱、壬辰倭乱、播州杨应龙之乱,旋即先后都被平定。其中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是这三大征当中最干净利落的一场战役。平播战争的指挥者——李化龙,功不可没。他在战前广泛搜集敌方情报,并且摸清了敌我双方的虚实;战中运筹帷幄;战后处置得当;对整个平播战局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1875-1925年《申报》广告看中外企业"商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郑观应提倡“商战”以来,不论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还是历时数十年的国货运动,都是近代以来中外“商战”的具体体现。作为经营管理模式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标志之一的近代报刊广告的兴起,为中外“商战”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舞台。在统计1875-1925年《申报》广告的基础上。考察近代上海的中外企业在《申报》上的广告争夺情况,以期窥探近代中外“商战”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国际社会,此后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能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国际社会中.“九·一八”事件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战争.战争初期,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采取漠视态度,中国处于孤立抗日的境地.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抗战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逐渐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战时和战后的需要,美国将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作为自己的一项亚洲政策,不断地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公元13世纪的宋蒙(元)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蒙(元)灭南宋是蒙(元)统一中国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蒙战争持续半个多世纪之久,其中的激烈、复杂、曲折为中国战争史所罕见。万州是当时lznJiI夔州路的重要州郡,“南带长川,北环梁山,地接夔门,扼束巴楚”,对防御蒙古顺长江东下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以万州为切入点,梳理了发生在万州的战事,总结了万州抗蒙战争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8.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19.
丁瑜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28-31,36
石川达三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在他的很多战争小说中为日本的侵华战争辩护:战争是国家的事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本国内的经济、人口问题。他的这一侵华战争观的形成既有日本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也有他自身经历方面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即滇缅战场。滇缅战场既是中国抗战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跨国战场,即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对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局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其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一直被“二战”史学家们所低估和忽视,重新评估贵州在“二战”中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滇缅战场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贵州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