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据开示制度发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是一种成功的诉讼程序制度。我国进行民事审判程序改革.探索引进证据开示制度,通过实验,发现证据开示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以及我国法制环境的不适应。为使证据开示制度落户于中国,我们要改善法制环境,并进行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2.
证据开示是现代对抗式诉讼模式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能够促进诉讼双方当事人证据信息共享,实现司法公正,同时防止因证据突袭而导致的诉讼拖延,提高诉讼效率。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行政诉讼证据开示制度主要包括证据开示的范围、方法、次数和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3.
证据开示制度是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重要内容,是控、辩、审三方三角结构的内在要求,是平衡控辩双方诉讼资源和攻防力量的基本手段。随着我国刑事庭审方式由法宫主导的审问制向控辩双方积极推进的对抗制转变,建立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和辩护人证据开示的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不仅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不精神,而且成为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成功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证据开示制度之设立,是诉讼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之必然。确保程序公正的证据开示制度,暗含着追求案件事实客观真实及维护司法公正的实质。随着我国刑事庭审方式从审问制向对抗制的转变,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已成为当前诉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则是文章要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证据开示制度通过对证明信息的披露可以校正诉讼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提高庭审程序诉讼效率。同时,需要建立辅助的强制开示制度来完善证据开示制度。但在这样证据开示制度下的诉审双方博弈,将会出现强制开示滥用的情况。为此,应设立后置于开示程序的强制开示许可宣告制度,使法院能够引导两造运用强硬诉讼策略自行取证,化解法院职权取证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证据开示制度已经成为我国诉讼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阐述了证据开示的概念和我国证据开示方面的现状,分析了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经修改后,庭审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具备一定的对抗制特征,但有关证据开示仅有零散的规定,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文章从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借鉴国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滕浪 《红领巾》2005,(2):21-24
我国刑事诉讼法经修改后,庭审方式已发生重大变革,具备一定的对抗制特征,但有关证据开示仅有零散的规定,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文章从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借鉴国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司法实践中,由于庭审前准备不充分,导致诉讼久拖难决,影响司法公正,本通过借鉴美国、德国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的证据开示制度,构建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首先,明确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和设立该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其次,确定证据开示的地点和方式、期限、范围及证据开示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0.
颜研生 《广西教育》2013,(19):135-136
探讨规范量刑建议的法理依据、量刑建议书的诉讼价值、量刑建议信息不完整问题,重点论证证据开示对规范量刑建议书的重要意义,提出量刑建议书的规范化可从建立证据开示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11.
证据开示制度是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审前程序的证据交换,质证,以达到公正、高效地审理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证据则中,吸收了证据开示制度的积极内容,有利于民事案件的审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应加强法官在证据交换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配套司法体系的构建,从而使大量民事案件开庭前加以解决,以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强化对抗求证,保障控辩双方平等地掌握运用证据的需要,是促使公诉机关提高起诉质量的需要,是保障辩护律师有效行使辩护权的需要,也是推动司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要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就要明确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规则,确立以法院为中介的控辩双方交换证据的稳定途径,并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制度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刑事诉讼法》对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查阅等内容有了新的规定,但由于没有确立证据开示制度,对证据开示的规定相对比较分散,证据开示范围较小,证据开示的主体、时间、方式以及不开示的法律后果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开示的程序具有片面性,开示费用相对较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辩护律师的职能缩水,不利于庭审的公平有序进行,诉讼效率较低.因此我们亟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是强化对抗求证,保障控辩双方平等地掌握运用证据的需要,是促使公诉机关提高起诉质量的需要,是保障辩护律师有效行使辩护权的需要,也是推动司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要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就要明确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规则,确立以法院为中介的控辩双方交换证据的稳定途径,并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制度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证据开示制度作为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非常普遍,也是刑事诉讼程序公正性的体现。1996年后我国改革原有的庭审方式,吸收英美法系刑事诉讼中的一些规则和制度,重视当事人的诉讼模式。其实我国新《律师法》已经建立了一种单向证据展示程序,刑事证据的开示制度成为了我国司法界的热点。文章分析我国证据公示存在的问题,重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提出证据公示制度的立法,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变革之中,继1997年《刑事诉讼法》重新修订颁布后,2008年重新修订后的《律师法》也开始实施。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作为诉讼模式和审判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一直伴随其中。本文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和未来司法变革方向,浅谈在我国刑事诉讼模式良性交革中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两大法系国家,虽然存在具体制度设计上的差异,但都设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控辩双方的证据知情权。在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中采用证据开示制度来实现控辩双方的证据知悉权,而在职权主义诉讼中则存在广泛的阅卷制度。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吸收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强化了控辩双方庭审过程中的对抗性,然而在我国未完全建立起当事人主义的情况下,不能建立证据开示制度,而是应借鉴当事人主义证据开示制度的合理成分,建立并完善阅卷制度来保障控辩双方的证据知悉权。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剧烈深刻的变化,各种法律制度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在诉讼法领域,作为诉讼法核心内容的证据规则也随着社会的变化、价值观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在诉讼活动中,春秋时期宗法、礼治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时期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作用增强。春秋时期诉讼证据简单、粗疏,战国时期诉讼证据趋向于细密化、制度化,并为后世所承袭,对中国古代诉讼证据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伟 《华章》2011,(22)
鉴定结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完善鉴定结论开示制度等鉴定程序,才能防止证据突袭、提高诉讼效率,保证鉴定结论本身的正当性,对鉴定结论的质证、认证也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虽然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庭前会议制度,但对作为庭前会议重要内容的证据开示却未在立法层面上做出明确规定。被告人在庭前会议中的证据开示请求权更是处于缺失状态。赋予被告人证据开示请求权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被告人的听审权,进而增强我国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同时也可以在客观上衡平控辩双方不对等的资源差距,削弱控方以往在法庭上的强势地位,为促进庭审中双方的实质性平等对抗,为实现庭审中心主义发挥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