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争辉 《教育研究》2012,(5):154-157
大学生专业与岗位技能对接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大学毕业生入职岗位技能培训前移,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掌握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得到拓展,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满意度提升。此模式建立了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新渠道,完善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了大学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新的业态催生新的旅游模式,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对导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教育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肩负着全域旅游示范的使命。在阐释全域旅游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分析高校导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重视思想转变、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建立导游人才职业素养网状培训体系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导游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营销与策划专业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主导、第三方考核"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基于营销职业活动导向,切实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明确营销与策划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结构,对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实践研究,将人才培养路径分为专业认知、职业核心能力学习、职业锻炼三个阶段,构建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以期适应以能力为本位、可持续性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高职扩招背景下学生来源多样化、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同质异化、学生发展个性化、产业分工多元化、职业岗位多样化呼唤人才培养要精准对接产业链,实现分层分类精准育人.研究指出应根据专业精准对接产业链的"多方向、多岗位"职业岗位,构建"首岗胜任,一岗多能,多岗迁移"的职业岗能力迁移培养体系,基于分层分类视角提出重构对接产业链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技能竞赛体系,构建职业岗位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的"宽方向、多岗位"的实训体系、创新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和构建"多方共评、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从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各自的优势、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利用"双师制"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等几个方面,制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重点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流程和"553"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三个方面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由浅入深,有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践行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积极创新发展路径,破解改革难题。文章以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背景,从行业发展、专业要求、实际岗位需求三个方面分析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探索基于"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促进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岗位标准、专业技能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背景下,以江苏省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和功能提升为实证,围绕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信息化环境构建、信息化环境下"O2O"教学新模式和信息化氛围下校企共管共享机制等方面,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信息化环境,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余露林 《继续教育》2010,(11):53-55
为了满足信息化战争对装备人才的现实需求,为部队培养一批能指挥、懂技术、善管理的“指技融合”型装备人才日益成为任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从顶层设计、教学改革、制度机制三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指枝融合型装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新工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基于“OPCE”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开放·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构建多方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三阶段”教学体系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三模块-三阶段”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是培养具有应用创新能力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旅游人才培养中构建"三全"双轨校企合作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合作内容全方位深度融合;完善激励和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积极性和指导实践能力;通过"PDCA"全过程管理方法监督指导实习实践,提升学生在企业的适应力、学习力和创造力,全面、系统、科学地指导校企合作,培养出创新应用能力强、职业适应性强的优秀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以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优势为基点,从"课证融合、学做互动、技能提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多证融通"教育模式的实施三个维度,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以期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核心素养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认定标准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社会性、发展性和多样性三个重要特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应该从提升核心素养培育意识、优化理实一体化课程和搭建新型校企合作平台三条路径着手,构建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面临机遇与挑战,必须重新定位现有教学目标、梳理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机制,教学资源与师资实力也需要得到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需顺应时代新背景,深化产教融合,以国际化、信息化为出发点,构建复合型、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互联网+"时代对人才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新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需要认真反思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化"人才的转变,建设互联网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信息化智慧教学方法,搭建"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从而构建适合"互联网+"时代的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互联网+"时代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与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深入合作,以社会分工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前提,创建了"学校+公司"办学模式.该模式基于对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资质需求、国际公司对人才特质要求的综合分析,建立一整套以"4c+6R"人才培养体系和54个管理文件组成的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了多个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人才资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IPO"教学方法培训认证体系.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19,(2):112-115
围绕培养更具职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相融合,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养成相融合,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相融合"理念为指引,结合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双师"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实践平台搭建与实践等方面探索"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从优化实训项目、强化技能考核、参加技能竞赛、开展社团活动、共享院系资源、弘扬地方文化等方面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规格定位的影响,研究了信息产业特性,分析得出了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内涵的五大要素。从构筑学科交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合信息要素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实施系统的工程训练与多模式创新训练,以及海外研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等层面论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视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这些实践层面的思考与推进,对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背景下,研究小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培训有效模式,提出构建"校校合作、依托课程、集中提高"的职前培训模式,以期提高职前培训的效果,缩短与岗位需求间的差距,提升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产教融合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上升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要深化产教融合,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课程体系多维度构建就要提上日程。文章立足产教融合背景,从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逻辑起点、搭建厚实的专业课程体系等三个方面,每个方面探索多层次理论构建,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本科课程体系多维度构建。  相似文献   

20.
产教融合教育体系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的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但是当前的教育机制下,人才培养多数仅考虑市场需求,往往忽略了产业需求结构的重要性。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应与产业结构要素融合,全面分析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建立产业链、人才链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健全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机制,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制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