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反映。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针对这一现象,找出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以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如何准确地界定网络的言论边界,深刻把握网络谣言甄别的基本尺度,是网络谣言治理中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是否具有明确的造谣主体、是否具有显著的信息虚假性、是否具有鲜明的信息煽动性、是否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是否出于主观上的故意性是对网络谣言甄别过程中必须把握的基本尺度。需要从明确网络谣言的法律适用标准、积极构建信息发布及扩散预警机制、加大对网络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管理、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等方而拼行罄治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我们多维思考。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几起典型网络谣言事件,分析了当前网络谣言呈现出的新特点。同时,以宪法相关规定为基础,提出谣言传播不属于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网络谣言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也给政府公共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定。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谣言扩散预警机制、加强政府舆情监测和疏导、及时有效地公开发布政府信息等方式切实解决这一社会毒瘤。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散布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具有虚假性、广泛性、快速性、破坏性特征。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危害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离、责任感的缺失及网络行为的失范。防范网络谣言的有效模式是构建政府、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准确把握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原因,应从多维的视角发掘其生成机制: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一些失范脱序现象是影响的宏观背景;独特个性及其对社会问题认知性特征是影响的主体内因;政治谣言本质及其网络传播、蔓延特点是影响的外在诱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与引导力不足是影响的基础动因;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平台的广泛运用是影响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谣言肆虐,不仅是因为个人或集团恶意制造谣言,还因意见领袖、公众、媒体的参与和传播.本文从参与传播网络谣言的主体入手,包括造谣者、传谣者、辟谣者,通过分析其传播网络谣言中的行为和原因,提出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31):155-156
信息爆炸时代,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接受正面资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许多负面的网络传播,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网络谣言小到损害受害人的名誉、大到影响社会稳定。再具体到大学校园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网络谣言的泛滥会引致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迷茫、冲击大学生的行为甚至引发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探究网络谣言的特点及成因、了解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构建规避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对于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和校园环境的和谐安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雅安地震发生后的十数天里,各路谣言四起,探究谣言的发生机制和传播机理,不难发现,灾难事件中信息的不确定性,政府和民众信息的不对称性、社会集体情绪的不安定性给了谣言传播空间。因而,各级政府要增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透明度,尽量做到信息的多渠道、多阶段、多方联动公开,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下,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网络、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递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造谣者制造谣言后放置在网络上开始传播。经由网络接收信息后,谣言易感者易被感染,变为感染者并开始自发传递网络谣言。笔者认为感染者传递网络谣言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因追求安全需要而发送谣言;因满足社交动机而发送谣言;因满足好奇心而发送谣言;因宣泄的动机而发送谣言。应对网络谣言应该考虑网络谣言传播者个体的动机因素,满足个体需要,减少网络谣言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网络谣言的叙事主体包括谣言作者、叙事者、传播者、接受者。谣言叙事主体很大一部分是知识分子甚至意见领袖。谣言生产者借助特定的叙事母题和框架,满足谣言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以掩盖其传播动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的知识积累是确保谣言稳定传播的基础,而后者固有的知识图式和个人意愿,是导致谣言传播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中,网络空间存在多种不良言论与负面信息。构建公民网络责任意识,有利于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传播社会正能量。抗疫期间,我们需要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道德绑架的发生及一些不良网络乱象进行反思,通过及时发布权威数据提高信息透明度、优化网络监控技术提高信息审核效率、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积极宣扬核心价值观与加大网络舆论治理力度规范网络主体责任等进行发力,以提升公民网络责任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共同为战胜疫情提供信念与力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平台不断涌现。微信在便利朋友之间分享信息的同时,也成了谣言传播的温床。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公众自媒体时代,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爆发点。为了有效遏制微信谣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微信谣言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微信"普法";提高社会信任度;加强公众媒体影响力;加强地方政府的监督干预能力。以此维护健康的微信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虚假的信息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谣言止于真相,当真相披露出来之后,谣言便会不攻自破,这需要作为权威信息来源的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媒体要能在尽快的时间内披露事实真相。同时谣言还止于“智者”,作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我们要做到在谣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不造谣,更要不信谣、不传谣。最后,谣言止于监督,要给予网络以适当的监督,使网络成为文明、理性、健康、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15.
以政府回应理论为切入视角,从网络谣言事件类型、政府回应的主体、回应速度和话语特征四个维度提取条件变量,运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对30起网络谣言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到六种组态。研究发现:事件类型、回应主体和回应内容的专业程度都分别对政府回应网络谣言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回应速度和情感关怀往往只是提高政府回应效果的辅助条件。因此,网络谣言类型复杂需强化多元协同治理,主体通过政务新媒体应强化回应速度,且回应话语不仅需强化专业度还需提升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在网络谣言的空间中容易形成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而不利其健康发展。防范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有效模式是构建学生、学校和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完善网络谣言监控体系、公共信息披露机制、应急预案等方面的追踪监控机制;营造防治网络谣言的良好网络环境需强化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摘     
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谣言据新华社北京3月30日报道,近日,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青少年是网络的常客,好奇心强,辨别力弱,极容易被网络谣言所欺骗,甚至会做出不利于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事,社会有责任让青少年"远离"网络谣言。"谣言止于智者"。要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成为"智者"。特别是不仅要对其进行防谣言教育,更要进行反谣言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谣言无孔而不入。网络谣言犹如网络社会上的毒瘤,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频发的现状,在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定义及传播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规避大学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校学生网络接触率高、使用时间长、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和意识较弱的特点,他们已经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而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肆意蔓延,又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与名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应用SIS模型对高校应对学生扩散网络谣言的策略进行分析,得出谣言扩散者i(t)的数量与初始时刻谣言扩散者i0的数量、谣言扩散率λ正相关,与谣言停止率μ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