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丹丹 《班主任》2012,(11):29-29
我曾经是一个忽视课堂评价语言的老师,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常常用"好、不错、还行"等简单的语言进行评价,有时甚至没有评价,只是两个字"请坐"。教研室杨老师听了我的课后,指出了我的问题。我发现杨老师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不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我开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学生读书的音质不错,我说:"你的水平和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相差无几。"学生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我说:"其实你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作家水准。”……听到这样的赞美,学生总是笑嘻嘻的,我也很得意,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了课堂评价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3.
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每天最喜欢和我说的话题就是:今天上某某课,老师喊我回答了几次问题。对于女儿的描述,我并没有太多的留意。前不久,带学生在一所中学实习,一天的课间休息,一个学生走到我的一个实习生面前,附在她耳边说:“老师,下一节课是您上,您一定要记住喊我回答问题!”无意间听到的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期待自己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许是许多学生的普遍心理,尽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这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忽视不得。  相似文献   

4.
课堂回答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手段之一。从教学实际来看.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评价艺术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提问效果。那么应该怎样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呢?就这一问题谈谈笔者自己的浅显看法。课堂回答评价通过老师或学生自评、互评达到评价的反馈的统一。它既注重智力因素评价.又重视非智力因素评价。既用成绩评价.又用有声语言评价。因此.课堂回答评价需讲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具有模式化倾向,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坚决摈弃。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好!请坐。”是老师常用的评价语言。仅从字面而言,诚然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也不乏亲切、客气的感觉;但如果一“好”到底,没有变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这种评价是一种例行公事,就会缺少新鲜感。其实,评价的语言相当丰富,就看你是否善于把握和应用。仅“好”就可以用好几种方式表达:(1)啊,说得对!(2)回答得不错。(3)棒极了!(4)很好,还有别的意见吗?等等。评价语言不够明朗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对错…  相似文献   

6.
听特级教师上的课是一种享受,他们深厚的语文功底、高超的教学技巧、精妙的课堂语言,无不令人心悦诚服.尤其是他们在课堂上展现的那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人文关怀,也让听课者感动不已. 片段一 (《给予树》贾志敏) 师: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有几个小节: 生:五个小节. 生:老师,这篇课文有五个小节. 师:(摸该生的头)我喜欢这个小朋友的回答.他回答完整,对老师也很有礼貌,老师听了很舒服.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特级教师贾志敏其实是在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他没有正面指出第一个学生的不足,而是通过表扬第二个回答的学生来暗示:回答问题要完整,对老师要有礼貌.真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7.
上学期我听了两位老师教学“学会尊重别人”一课,他们使用的评价方式引起了我的思考。 【案例一】 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并提出问题,连续3个学生的回答老师都不满意。  相似文献   

8.
<正>一、语言激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与表扬时,不要笼统地说"你很棒"或"你真行"之类的话,对不同学生的回答应有不同的评价,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用赞赏的语言:"不错,有进步"!当学生回答问题或作业有新意时,我用欣赏的语气赞叹:"很棒,有创新精神"!"你的  相似文献   

9.
温老师 :您好 :知道您是一个语文老师 ,同时又是一个作家 ,觉得您的这种身份很有意思 ,很适合讨论关于作文的问题 ,因此我想向您提出一些问题让您回答 ,希望您的回答不要像有的语文老师那样 ,全是作文教科书的那些套话。我给您提的第一个问题是 :怎样把作文写得更有文采 ?期待着您的回答。学生 :叶 曼2 0 0 1 11 2 0叶曼同学 :感谢你的信任。你提的问题很好 ,为了回答你提的问题 ,还是先举一个例子。沈从文先生可以说是一位语言大师 ,他在《沈从文自传》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作者在辰州时 ,常去城墙上看教会中学学生玩球 ,有一次 ,学生无意中…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孟波镇中学一份校本课程课堂实录的个案文本显示,傣族学生不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有三种情况:不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不会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有:傣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导致他们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回答,傣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出现了偏差,导致他们不愿意回答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是母语系统向汉语系统转换复杂导致傣族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因此加强校本课程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中的作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读中师的时候,老师说起教学中的机智,她说:“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于是老师说起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在最初教书的几年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遇…  相似文献   

12.
王啸 《学语文》2009,(2):18-19
过去关于课文的阅读理解是有所谓“标准答案”的。这种“标准答案”式的语文阅读教学背后有一个理念。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统一的一种人,于是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有不少老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竭尽所能地运用充满魅力的鼓励性语言.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们满嘴涂蜜,即使学生回答离题万里,老师们也会来一句:“很好,你真有创意”之类的话。在老师“亲切”的“表扬”下,课堂的“多元性”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阅读导向却是得不偿失的。你对我对大家对,你好我好大家好,似乎很民主很前卫,其实已矫枉过正,走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13.
期终评语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评价。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能给予肯定的评价,因此,班主任在写评语时.千万不能马虎草率.评语中更不能出现伤害学生的语言。写评语要注意一个“情”字,以情感去诱导、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心理上才能得到满足,才能把老师的要求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并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次听一位老师这样说:“有些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老是在题外转圈,净说些皮毛,就是说不到点子上,把我气得……”显然,这位老师对于学生的误答很生气。学生的误答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误答很不满意,因为学生的误答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甚至会节外生枝越扯越远,更主要的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但是对老师来说,不能因为学生的误答而责备学生,把所有的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学生,否则你就是一位不合格的老师,因为你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教师的层面、教育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来反思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某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倾听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才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当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总会有学生抢着回答:"我、我、我,老师我,我要回答……"但当老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他抢着回答的学生就会做小动作,不肯认真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在需分小组进行讨论时,老师还没有说完或说  相似文献   

17.
智育活动中有能力培养问题,德育活动中也有能力培养问题吗?回答是:不仅肯定有,而且亟待重视。那么,对中学生,应致力于培养哪些思想品德能力?笔者就以下几种主要能力说明之。一、道德评价能力分辨一般是非,按常理,青少年学生应不成问题,但往往在部分学生那里却弄颠倒了:青少年时期很看重友谊是自然的,但往往搞成哥们义气就出偏差了。如一个高中生跟老师公然讲:“我们几个是生死朋友,谁要碰其中一个,我就不能让他活。”一个高中生在回答考试为什么作弊时竟理直气壮地讲:“我不会嘛!”还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不准假的情况下,我行我素不参加一项集体活动,然后又很不在意地跟老师讲:“给我划上旷课就完了。”还有一些是男孩子学大人“喷云吐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听了石林板桥小学一位教师上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课“分类”。这位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提问:“如果把现场的听课教师分类,你想怎样分?”学生窃窃私语。不大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男女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男老师,一类是女老师。”接着又有学生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戴眼镜和没戴眼镜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因而新修订的大纲,增加了“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和要求。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呢 ?我的体会是:   一 依托课堂教学,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重读写,而忽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的设计师与生、生与生的口语交际实践,如复述、讨论、争辩、评价等等。在一次口语训练课上,我出示说话主题…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