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稍一留心,手头就剪辑了几则假记者的报道:假记者雷嗣建在郴州市落网,冒牌记者史明高在盐城市被抓获,假记者卫晓午在伊川落入法网……这些假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被揭露前曾瞒过不少人的眼睛,都捞到过不少好处:或饱餐酒肉大宴,或获取大量财物,或骗得巨额现金,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假记者事件为何屡屡发生?他们的骗局为何经常得逞? 现在,记者是个热门职业,虽说不上是什么“无冕之王”,但也处处受人尊敬。有的人崇拜记者并非都因为记者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报道新人新事,  相似文献   

2.
假记者探源     
今年8月,国家"扫黄打非"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打假活动,查处了一批假记者,有效遏制了假记者猖獗的势头.近日得知,这项活动将延续到明年3月.打着境外报纸旗号在内地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近日被依法取缔,涉案假记者被依法逮捕.假记者的成因是什么?怎样建立打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吕梁市乃至山西省的假记者十分猖獗。2006年8月,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吕梁市委的支持下,吕梁市作为全省打击假报、假刊、假记者的试点市,开展了一场新闻打假风暴。在打击假记者行动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吕梁各县  相似文献   

4.
时下,假记者诈骗的事频频曝光,有关部门也不停打假,但事件仍不断发生.如果我们只是把目光盯在假记者的行为上,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假记者折射出真记者的真问题,作为传媒单位和传媒人,如果我们不正视自身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假记者依然会觉得有机可乘,行骗不止.  相似文献   

5.
放下架式     
前几天,和基层通讯员聊起假记者时,听到了一个很新鲜的说法:假记者之所以吃得开,是因为假记者的架式更像真记者!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1月9日,《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兰成长在大同市浑源县一煤矿采访时被不明身份的暴徒打成重伤,第二天不治身亡。案件发生后,1月13日,一篇名为《山西浑源:记者被黑心矿主暴打致死》的帖子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与此同时,大同本地对外宣布,兰成长是假记者,并于1月12日发布了《大同市打击假报假刊假记者专项行动通告》。  相似文献   

7.
假记者诈骗钱财现象在中国各地屡见不鲜。近日有报道指,山西忻州有不少假记者利用山西煤矿厂害怕舆论监督的心理诈财,严重破坏新闻记者队伍的形象。据《浙江日报》报道,山西忻府区合素、曹张乡令狐庄和原平市神山村等地,都是当地有名的记者村。当记者更逐渐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姝 《传媒》2007,(9):10-10
本刊讯(记者张姝) 为了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公众利益,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从8月初至10月15日在全国开展整治"四假"的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9.
1月7日,《河南日报》9版刊发了一篇名为《假记者落网记》的长篇通讯,两名自称是《要闻参考》编辑部驻郑州市记者的张某、罗某,于2003年9月、10月两次来到河南省辉县市某单位,涉嫌敲诈勒索15万元,在当地被警方抓获。报道说,由于假记者开价20万元,某单位办公室主任“觉得这事儿很蹊跷”,才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怀疑。在此,笔者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如果两位假记者开出的不是天价会是什么结局呢?  相似文献   

10.
周俊 《青年记者》2012,(10):39-42
职业意识 1.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具有公共关系性质(包括记者的个人职业主义动机)的一系列活动.这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传媒内部公共关系部门策划和实施的一般假事件不同,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自编自导自演自播的.① “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著作《形象》(The Images).  相似文献   

11.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故而有人把冒牌记者称做“新公害”,也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两枚印章,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  相似文献   

12.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人把冒牌记者称作“新公害”,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印章两枚,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仁义 《传媒》2003,(2):1
现在,假记者案件越来越多。 本刊去年12期《冒牌记者破梦记》中,黑龙江省的张善志打着人民日报市场报记者的招牌,作案12起,涉案金额高达80多万元;本刊今年第1期《真记者戳穿假记者》中,河南省的时俊龙,打着中央级大报驻南阳记者站的招牌,以招聘县市工作站站长的名义,骗取钱财。时某因诈骗罪,被刑事拘留。此外,从其他媒体上也看到不少假记者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吕梁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志明说:“最近两年,吕梁市乃至山西省的假记者十分猖獗。有不少人上午还摆小摊、卖烧烤,下午就跑到突发事件现场去采访了。”正因为深受假记者为害之苦,吕梁市向山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动提出搞“打击假记者”试点的  相似文献   

15.
《新疆新闻出版》2012,(3):20-21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连续开展打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新闻出版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初步治理。但是,社会上利用或假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利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打击真假记者以"曝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新闻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闻工作者,兰成长的死给刚刚到来的新年带来了抹不去的阴影。不管兰成长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这个事件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都让我们的媒体和从业人员感到尴尬不安。拿着盖有新闻出版署印章的记者证的就是真正的记者吗?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那么多假记者之名进行敲诈勒索的现象?记者的行业自律道路有多远?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从新华社报道了解到,造成38人死亡的山西省繁峙县"6.22"特大矿难事件,除了矿主和一些地方官员受到查处以外,令人吃惊的是还竟有11名记者在采访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金元宝。这11名记者已被严肃查处。近年来,看到这么多记者大规模地受贿的新闻还是第一次,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时下我们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说真的,记者这个职业非常艰苦,一个记者完成一篇报道不仅要跑、要写,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有时还要冒生命危险。记者不仅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因为记者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和作用,社会上的一些人才打着记者的旗号从事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才经常见到有关假冒记者的新闻。但假的毕竟是假的,只要行不义之事,终究会没好下场。可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却干着假的所从事的见不得人的勾当,却叫人实在气愤这11名记者的所作所为简直丢尽了新闻记者的脸,为广大同仁所不齿。  相似文献   

18.
近日,又一起假记者诈骗案告破,"中华新青年报业集团"终于现形,这一活跃在浙江丽水地区的假记者团伙也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其行为给新闻从业人员的思考不应停止.  相似文献   

19.
新政     
严厉打击非法报刊、非法报刊机构、假记者、假新闻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最近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11月10日起至12月底在全国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报刊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报刊、非法报刊机构、假记者、假新闻。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5名自称为“国务院内参”的记者,在山西省蒲县某煤矿以“内参调研”的名义索要3万元现金。当晚,接到举报的执法人员将他们抓获,并缴获用于作案的笔记本电脑、微型摄像机、照相机、轿车以及假印章、假证件等物品。在一些地方,假记者已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一些非法期刊进行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