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也就谈不上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积极的启发引导,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经常是由解决问题开始的,没有发现问题,就无从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观察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写出观察现象后所想到的问题,而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可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问题情境”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新课程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至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发展过程。但是,这并不等于放弃教师教的责任,而使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自行“研究,而要掌握策略,适时调控,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怎样把握好指导“尺度”呢?一、促问———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因此教师应该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从而成为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邓沂沂 《广东教育》2002,(10):38-38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指导学生提问,最后达到让学生独立自如地提问的最佳状态?对此,笔者有如下看法。一、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好的问题固然可以由教师提出,但若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其价值就更大。因此,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1.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上阅读课之前,我常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在疑难之处作好记号,设计问题,上课大胆发言,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例如:学生在预习SEFC教材BOOKⅠLESSON66《PAPER》时,提出以下问题:①WhendidtheChinesebe-gintomakepa…  相似文献   

6.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适时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问题情境,加强问题意识和置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引起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提问设计和巧妙的提问如曲径通幽,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踏进知识的殿堂,而蹩脚生硬的提问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脑子如同“负重赛跑”,即使达到了“终点”但花费了很多冤枉力气。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是每一个教师必须下功夫认真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在职业高中学校听课中发现,教师课堂提问从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方法,到问题的处理都存在着很多不足,给…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呈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有已知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另一种是发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并不向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实、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智力探险”。  相似文献   

11.
冯振玉 《广西教育》2004,(9B):27-27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组织材料,创设地理学问题情境;以地理学问题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为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揭示地理学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区域性;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地理学问题的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创设地理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2.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质疑,把学生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3.
鸡蛋里的爱     
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为主。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容易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提问中,难得见到学生可以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缺少课堂教学中的质疑,这样的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有鉴于此,我们要用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2006,(10):7-11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已经成了时尚。实验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讨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问题教学”是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验证假设。尽管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串讲式演变为问答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多了一些,但这种问题教学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为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化学知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的情境。  相似文献   

17.
吴坷 《时代教育》2007,(9Z):134-135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拓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开放教学”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在主流下有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死”的教案支配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好不容易提出一个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又怕“节外生枝”,马上“尽教师的‘诱导’之责”,使学生落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直到达到预定目的为止,美其名曰:本节课已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这样的课,看起来进展顺利,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节外生枝”。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9.
张明琦 《教师》2011,(35):79-79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相似文献   

20.
姚巧芳 《辽宁教育》2023,(23):71-74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问题,有助于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以“探索香格里拉市大气之谜”这一真实情境为载体,运用“主题+问题式”教学模式,整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以问题链为线索,开展基于真实旅行情境的地理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