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教材对各种地形的等高线图形未作文字讲解,但又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这为教学增大了难度。如果教师能绘出各种地形的素描图及其对照的等高线图形,并分析归纳出各种地形及其等高线图形的基本特征,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下面就地貌中的几种基本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描述某地区地形起伏的地图,作为一种基础的、重要的地图类型,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线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高中文科生的一大难点,通过沙盘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学生增强判读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描述某地区地形起伏的地图,作为一种基础的、重要的地图类型,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线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1.判读海拔高度和气温  相似文献   

4.
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中地理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学生的空间思维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图形转换的训练,很难熟练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广大地理教师为此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其内容和思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作为素材,将抽象的平面地图具体化为直观的三维立  相似文献   

5.
姜兴伟 《地理教育》2015,(Z1):81-8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通过对前一节"地图的阅读"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图有初步了解,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地形图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地图类型,故具有地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即地形图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学习中是较为基础和重要的一节。  相似文献   

6.
丁生军 《广东教育》2006,(12):39-39,62
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它比较抽象,是中学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高梅 《教学月刊》2014,(4):47-50
正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重要的地图类型,也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因为它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以及分析计算能力。要突破等高线地形图这一难点,需要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掌握判读技巧,达到灵活应用。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要诀:同线等高)2.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相似文献   

8.
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它比较抽象,是中学地理学习中的难点。一、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原理地面的高低起伏,在地形图上是用等高线来反映的。等高线是把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点连成的闭合曲线;是一种反映高程的等值线。所以,可以把等高线看成是不同高度的各个水准面和地面相交的曲线,把这些曲线投影到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绘到图纸上,所得到的便是等高线地形图。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大地表面的形态虽很复杂,但它总是由各个基本地形组成的。只要熟悉了表示这些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形状,则再复杂地形的等高线图也就不难判读了。1.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构成地表面的基本地形有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峡谷、盆地、陡崖和悬崖等。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性(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2)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限于图幅的原因,不一定全部闭合。(3)在图上等高线不会中断、不会拧成螺旋状;一般情况下也不可能相交,只有在直立的陡壁或悬崖处,等高线才会重叠在一起。(4)山坡坡度均匀,等高线的水平间距大致相等,陡坡密集些,缓坡稀疏些。(5)在山谷两侧,等高线呈“V”字形,“V”形尖端...  相似文献   

9.
卢军 《新高考》2005,(11):49-54
[原理呈现] 1.地面高度计算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地图上的高度注记即海拔。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2.等高线地形图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图表现得就不一样。3.地形剖面图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的地势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就用到地形剖面图。  相似文献   

10.
地形图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起伏变化的普通地图 ,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 ,地物按图例符号加注记表示。其内容的详略主要受地图比例尺的制约 ,根据实际需要 ,在国家经济建设、教学、科研和国家建设中 ,采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中学区域地理教材中的地形图基本上是小比例尺图 ,考查局部地貌类型的地形图 ,比例尺大些 ,而根据等高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多为大比例尺图。Ⅰ .读图技巧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一 ,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①数量上的特性 ,看等高线的数值 ,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 ,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 ,以两地的水平距离…  相似文献   

11.
等高线地形图既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是难点知识,识别地形图的不同地形部位、判别地形起伏,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这对于中学生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示范制作简易模型,组织学生举办等高线模型制作展示赛,可有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极大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一、起因进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时,笔者边画板图边讲解如何判断“山峰、山谷、山脊、鞍部、断崖”等内容,忽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断崖处的等高线是重叠的?为什么山谷与山脊的等高线凸向相反?”我耐心详细地讲解后,该生仍以迷惑的眼神望…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等值线 1.等值线的概念 在地图上,把某类数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可以通称为等值线。 中学地理教材中,没有专门提出“等值线”,但实际上有多种可以归类于等值线的概念。如,“在地形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叫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温线”,等等。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本节是《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综合探究的内容。是学生认识身边熟悉的社区,逐渐了解多种多样的社区以后,并学会运用地图获取信息,认识社会的一节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地图的选择。然后分别设计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图四幅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判读和使用,从而使学生了解获取地图信息的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4.
一、解读课标,更新理念构建新形势下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深入把握、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进行地理教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地图”这一专题的修订上,增加了一条“标准”——“学会阅读校园、社区、旅游景区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并将相应的“活动建议”修改为“学习绘制校园等小区域的平面示意图”,这比原来“实地踏勘并绘制社区图”的标准降低了难度;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的内容,使得要求更为明晰;将“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这条标准修订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降低了难度;将“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使得表述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5.
等高线是中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等高线地图的判读不仅考验了学生图形结合能力,更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生逻辑思维与图形结合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认真研读课本,深挖教材,将等高线这个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地形图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考点。以地形图为切人点.以人地理事象(如港口、铁路线、居民区等)为背景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通常,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要求来选择各种人地理的“点”、“线”、“面”,并给予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它表示沿地表某一方向垂直切开的剖面图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之势。通过它,可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还有助于了解野外考察时观察点的透视情况。地形剖面图试题主要用来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手绘图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解题步骤,学会将等高线地形图  相似文献   

18.
地形与等高线(等深线)是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其标准为:①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②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三一轮复习前,同学们接触等高线地形图较少,所以往往对等高线信息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将借助典型例题,例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判读、计算、综合应用及地形剖面图等内容,帮助同学们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增强解题能力. 一、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地形的判读 1.一般地形的判读 一般地形包括陆地基本地形和山区局部地形,陆地基本地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山区局部地形包括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根据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判读.  相似文献   

20.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创造条件增加低成本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笔者在对“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内容教学时,应用学具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学具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优化思维品质、实现情感体验、提升地理素养四个方面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