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和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是两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她们都美艳照人。且又带着狠毒和残忍;她们都是明显的自恋主义者,但是个人实现不尽相同。两人之间的差异可通过一动一静,一显一隐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和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是两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她们都美艳照人,且又带着狠毒和残忍;她们都是明显的自恋主义者,但是个人实现不尽相同。两人之间的差异可通过一动一静、一显一隐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和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是两个名的学形象。她们都美艳照人,且又带着狠毒和残忍;她们都是明显的自恋主义,但是个人实现不尽相同。两人之间的差异可通过一动一静、一显一隐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杨眉 《文学教育(上)》2013,(24):130-130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是后来结集的《台北心的开篇。他笔下写的都是从大陆逃亡到台北的遗老遗少,这些失去家园的“台北人”,白先勇对他们流亡异乡的孤寂落寞感同身受。而尹雪艳这个如神一般“总也不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这些无处安放的落寞灵魂中的一抹“红”。几乎所有人都如飞蛾扑火向她扑去,寻找那一份心灵慰藉,与此相比,生命也不足惜。  相似文献   

5.
孔尚任《桃花扇》与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分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两个经典性文本。两者之间虽有三百年的时空间隔,但文本中的女主人公同是身处江山易主、时代变迁下的交际花,她们身上交织着繁华与腐败。本文试图以两个文本为例,探讨文学作品中交际花形象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丽娟 《考试周刊》2010,(15):26-27
本文将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与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她们的性格相似.但是命运却迥异,究其原因是二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是现当代华语文坛的一篇名作。小说中的尹雪艳从根本上说属于无根的浮萍,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就其本人来说,她也是充满自卑与感伤的一个人。但是正因为如此,她反而要顽强地保卫自己的从前和现在,去控制别人的命运,从而带来了很多的家庭悲剧。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风和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均为世界文学画廊靓丽女性。她们的共同之处有三:精明能干;争强好胜;大胆泼辣。不同之处在于:王熙凤脆弱、消极;郝思嘉执着、坚强。她们的性格和家庭背景相似,但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命运;王熙风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郝思嘉的“正剧”命运(新生力量)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9.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41):21-22
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以《永远的尹雪艳》为开篇之作,描写了动荡变迁时代之下的众生相。尹雪艳公馆俨然成为众人沉湎旧梦的场所,而尹雪艳本身就是上海的一种象征:精英文化,贵族气息。众人在尹雪艳及其公馆寻得在时代洪流中失落了的身份认同。作为上海象征的尹雪艳,似乎在娱乐中只身抽离在外,而这种冷漠背后却潜藏深刻的时代痛感。  相似文献   

10.
作为谜样的女人,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既像是“红颜祸水”,又宛若“命运女神”,在作者冷静、含蓄的客观视角下,实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象征符号。透过这个多棱角符号折射出白先勇对“过去”、“存在”的暧昧哲思。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为拯救和富强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革命运动和渐进的社会改革,二者虽然方式各异,却往往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为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邯郸市高校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认为现阶段邯郸市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基本健康,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师生之间交流意愿较强,然而实际频率不高;师生交往关系不密切,高校教师并不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交流渴望良师益友式的关系,情感交流方面不够;师生之间基本互相满意,但彼此之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以上状况的原因:学生因素是主要原因,环境因素是外在原因,学校领导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平时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 ,认为教师在现代教学中既应强调教法锤炼 ,同时又离不开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因此 ,教法锤炼与学法指导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不可分割。教法中包含着学法 ,学法里体现着教法 ,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 ,它们彼此相对独立 ,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4.
《齐》《秦》诗风异同论——兼谈二者产生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风》和《秦风》是《诗经·国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有反映打猎、爱情婚姻、统治者生活的诗篇,但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二者在虚词的运用、句式和抒情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它们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犯罪特征的争论比较激烈,但对于什么是犯罪特征却缺乏深入的研究.犯罪特征是犯罪本质的外化,是犯罪区别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外在表象,在犯罪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中得到表现.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中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也不是犯罪的本质,而是犯罪的社会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责任特征.它们三者之间是横向并列关系,不存在谁决定谁.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革命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次革命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不论是第一次革命,还是第二次革命,都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社会前进和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杠杆.  相似文献   

17.
Educators, not to mention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find themselves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nowadays.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which kind of values one would want citizens to embrace, or to what extent social practices of a particular group may differ from what is generally held. In this essay, Paul Smeyers and Yusef Waghid focus on postmodern critiques, in particular on the position of Michel Foucault as it is relevant for the debate on cosmopolitanism. The authors argue that Foucault's analysis of the self in relation to the other is somewhat contentious, as it seems to invoke an independent ethical self other than a social self. Smeyers and Waghid claim that a more nuanced position regarding this rel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 of Stanley Cavell. They conclude that encounters with the other should not be seen as a new kind of universalism or Foucauldian subjectivism, but rather as an opening that creates opportunities both for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s, that is, for acknowledgment and avoidance.  相似文献   

18.
绘画与设计同源异流,相辅相成;二者在创作目的、同社会的关联以及制约性等方面迥然不同。他们各自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石晶晶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5):89-91,101
违法性意识是错误论中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在英美刑法中,法律的不知与法律认识错误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的概念,是作为一般辩护理由在责任论中予以讨论的;我国对错误的评析则是在故意论中展开的,然而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即研究法律错误是否影响罪过进而影响其刑事责任的问题。法律错误与故意是什么关系,这实质上是从反面提出了违法性意识问题,即违法性是否属于故意的成立要件。对此,中外刑法理论上观点林立,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基本范畴着手,以英美刑法及我国刑法为视角,分析违法性意识与故意关系的实质,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