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雷 《时代教育》2007,(8Z):131-131
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代,青少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冷漠令人担忧。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应从国格和人格两个方面着手,同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本身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精髓是一样的,即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是达到“身心既善且美”的教育.历史是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常说“历史是知识的海洋”,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素材.而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可以渗透到历史的内容中,从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来完善青少年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数字     
《江苏教育》2007,(1):62-62
由南开大学学生开展的一项《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历史人物偏好程度最高。71.5%的受访者从历史剧中获得历史知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仅次于历史教科书和教师),44%的被调查者认为历史教科书并不理想——只有1.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历史教育“很成功”。八成以上的中学生受访者则明确表示。自己将来不会选择历史或相关专业。但是调查也显示,八成以上的被访者承认当今社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历史教育被大众误解。  相似文献   

4.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真实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 ,是历史课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 ,也是历史教师知识构成的重要方面 ,同时 ,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三个面向”,塑造“四有新人”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学历史教材中概述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众多的杰出人物,又记载了世界各个民族在自然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所取得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上的光辉成就,它所包含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丰富是一般别的课程难以相比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历史课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教师应寓素质教育于历史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等,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认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的实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探讨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引入以史为镜的思路。针对现在的青少年对历史知之甚少的现状,以魏惩对唐太宗的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忠谏,达到“贞观之治”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例,说明振兴中华必须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此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应当有机地溶进历史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吴红 《青海教育》2013,(11):85-85
为什么目前我国青少年教育的问题这么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母,应该时常反躬自问:我们对子女有没有进行过教育?我们的教育内容、方法有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9.
郑斌 《天津教育》2006,(2):33-35
提出并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传承历史文化问题,是希望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广泛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洋为中用”)的同时,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古为今用”),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把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追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寻找适合研究中国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教育模式与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二,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典籍中有关治疗心理疾患的科学理念和数不胜数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美国历史思辨教育的现状 在美国,历史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公民教育的重任。《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6年)明确指出:“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明智的研究;没有历史知识和历史知识支持的研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辨别能力的公民。”历史教育的宗旨在于逐渐形成学生对个人、其他人以及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1.
姜辉 《陕西教育》2005,(11):59-60
在我没有去德国漫游之前.一听到“德国”这一名词.心头就产生一股“厌恶”的感觉。因为该词往往让我与电影上的“德寇”、“纳粹”、“法西斯”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如此我的眼前就出现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暴行……但在我漫游德国后.我才认识到如今的德国人,是那么的热情、诚挚、友好、无私、善良。但更令我崇敬的是:德国人勇于承认“二战”时羞耻的历史。为防止新纳粹势力的滋生.德国政府便狠抓对青少年的教育:要直面“二战”的历史.要以史为鉴,方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那么.他们是怎样教育青少年直面“二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对我困人民进行“和谐教育”,学校首当其冲。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存不会生活,不会共处,缺乏实干精神.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等问题.如果不能通过语文教学将这些“病菌”消灭在课堂,耶么将会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开展“和谐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自《礼记·中庸》,这一两千多年前教育名言,至今仍有巨大现实意义,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历史课程的建设不无指导作用。“博学之”,原来的意思是学习的知识内容要广博。学习历史当然要知识广博,结合当前的课改,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线索、基本规律……还要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审问之”。“学问”是由“学”和“问”两字构成,“问”的缺席也意味着学生进入了“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死胡同。本人也曾对高中学生进行过“提问现状”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4.
历史知识的重要与青少年历史知识的贫乏令人汗颜,启人深思,究其所以,原因甚多。如何把历史教育的功利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如何使学生毕业后保留持续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深思和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当从转变教育现念、改革教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师自身素养入手。  相似文献   

15.
狄绵佐 《大学时代》2006,(9):176-176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指出:历史教育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有重要作用。这就说明了历史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是高的,作用是大的。我们在向学生传播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能力、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同时,应根据它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须处处与德育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张宏 《甘肃教育》2007,(11X):31-31
历史人物是历史知识的三个要素之一,是中学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讲好历史人物不仅是学生学好历史课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方式,那么应该如何讲解历史人物呢?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两个月来,围绕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话题,历史教育界同仁和网友们自发地在本刊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1ndex.shtml)上,掀起了“历史有什么用处”“我们使历史更有用”的大讨论,从题目变化即可看出,讨论从理论到实践,已经有了一定升华,值得欣喜。这样的讨论,本刊将分专题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祈能对大家的有效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这里选登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的片段(只反映了德氏的部分观点),仅供读者思考讨论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时作参考。德氏强调“历史”是由今日所关怀的问题出发而回溯重建过去,他说:“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认为历史知识是活着的有生命的,“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个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介的自我认识”。其意图似在彰显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实用功能和现代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意味着德氏主张“影射史学”——把历史按现实需要而随意取舍、任意打扮——这一贻害无穷的做法,我们应当倍加警惕和戒绝。全面了解德氏观点,还是去阅读他的原著吧。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曾是学校教育的主修课。1902年颁布的中国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便规定了任何学堂,任何年级的学生都应修习历史课程。时到今日,尽管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再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历史教育,但小学中已没有专门的历史课了,中学的历史课已是“副课”了,大学中不仅理科不开历史课,科甚至中哲学专业也有不开设中外通史的。学校历史教育明显削弱了,如此下去,那将是我们教育的损失,我们民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张保国 《宁夏教育》2013,(11):29-30
一位哲人曾说过:“青年,是希望之源。”社会不断演进,历史永远前行,青少年是人类社会中最活跃的一群。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教育评价主要着眼于历史知识本身,测量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的牢固性,强调史实知识的价值,以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寡衡量学生的学习。历史教学变成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结论的简单背诵。这种评价体系领域极其狭窄,形式是单一的书面测验,越来越束缚了历史教育的发展,必须产生新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来取代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