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引入网络公众评论员,呈现多方观点,拓展传统电视 新闻评论节目公众话语空间. 与上世纪90年代"焦点访谈""事实即评论"的"单一信息发布模式"相比,目前以"新闻1+1"为代表的主持人"意见引领模式",和以专业人士对信息进行解读分析的新闻评论模式已被普遍认可和效仿.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发挥传媒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表达观点的新闻体裁,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百年来受到党报的高度重视.党通过在各级机关报上发表评论,传递党的理论、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实现政治意图.百年来,传媒系统与政治系统、社会系统相互交流,促使党报新闻评论的表征与建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报新闻评论的主导功能体现为"革命宣传的报刊武器""政治动员的话语建构""执政主张的言论阐释""真理探讨的言说回归""市场经济的舆论助推""政党观点的多维表达"等方面.党报新闻评论功能的嬗变充分表明,党报评论是党形塑媒介武器、提升政治稳定度、为党的政治活动提供强大媒介保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汪沛 《出版科学》2018,26(2):48-50
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是整体性的"话语事件",编辑话语是学术期刊编辑的特殊场域,编辑话语是学术期刊话语原料的"把关者"、话语生产的"参与者"和话语传播的"推动者".编辑话语具有相对独立性、整合性和内隐性等独特属性.学术期刊编辑话语要着眼于"说什么""怎么说",坚守学术性,破解失语困境,构建对话平台,创新编辑话语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新闻评论面临挑战;要从话语建构、强化互文性、讲好故事等方面进行叙事创新;同时要从宏观上树立人文理念、强化对话交流、遵循评论伦理,增强党报新闻评论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新浪法人微博为研究样本,对其三个评论栏目"你好,明天"、"人民微评"、"微议录"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微博进行抽样分析,探究其评论栏目的话语呈现特点。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话语呈现方面,呈现出权威的话语方式、"对话性"的话语空间、富有公信力与责任感的话语品质。同时,本文针对其存在与粉丝之间互动不足、一家媒体不同"面孔"的冲突、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等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增加评论反馈、寻求与母报的平衡、更加注重内容质量等,以期对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微信朋友圈是不同来源"好友"的聚集地。围观、点赞与评论微信朋友圈,这既是"朋友"之间的互动与联动方式,也从另一侧面显示出新型的社交关系,传载着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文化。微信朋友圈中的"共同朋友",通过相互间的点赞、评论等的"交往"状态显示,形成了特殊的第三人社交关系。通过考察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等的粘度状况,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和文化传载方面找到理论支点,从而理性客观处理和应对微信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实现最优化的文化传载路径,达到最大化的文化传载效果。  相似文献   

7.
当前很多报纸尤其党报都比较重视评论.然而经常读评论,总感到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对艺术性要求重视不够.有的作品思想内容不错,但不大讲究表现手法,不讲究修辞,读起来干巴巴的没有滋味,难以吸引人;其二,只求形式上的"新鲜""时髦",不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刻,缺乏厚重感.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1,(1)
本文根据"开放伦理"理念,结合演绎法和决疑法的伦理推理逻辑,建构了智能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及智能技术伦理争议分析路径;利用内容分析法对2020年信息传播和社会治理领域中智能技术相关的十大舆情事件/话题的热门微博进行分析,通过对"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有哪些、存在何种偏向"以及"智能技术伦理理论框架和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及内容存在怎样的差距"三个问题的回答,本文发现: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不同舆情事件/话题中,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维度及偏向存在差异,"安全"和"责任"被关切的频次最高,"公平"受关注频次次之,再次是"人类尊严""人类自主""透明"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是"个人信息保护","真实"理念并未受到关切;应然层面的伦理维度及相应内涵在舆情讨论中并不能总是被微博用户完整地关注到,而实然层面微博用户关切的智能技术伦理内容及偏向,确实可以为建构符合多元意志的智能技术"开放伦理"提供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9.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3):96-96
好的评论,多源于对既有空话套话的批判性思考,把所缺的"实在"填上,思想和观点就出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写评论,写着写着,那种毫无营养的空话套话就来了呢?比如,对某个社会问题,写着写着就开始堆砌"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制度规范""补上教育缺失""强化立法""必须高度重视""提升管理水平"之类,都是祈使式的行政语言,而不是论理式的评论语言。  相似文献   

10.
于涛 《声屏世界》2014,(10):50-51
<正>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早已有"本台评论""编后话"等评论模式,这些评论一般由节目编辑负责撰写,由新闻主播进行播报。随着引入评论员元素,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开始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本台立场",彰显观点导向。2011年1月1日,大连广播电视台全新改版的《大连新闻》推出了评论员连线环节"编辑快评",并实现日常化播出。截至2013年1月1日,"编辑快评"已播发新闻评论400余  相似文献   

11.
指称或描述自身的语言称为"元语言",语言这种指称或描写自身的功能称为"元语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新闻话语中重要的元语言类型——引语的元语用功能,力图揭示记者如何在对他人话语的引述中叠加进自己的声音,如何在对他人话语再现的同时进行隐性评论的,以及在引述多方言语时,如何调动不同的引述方式以达到表面上均衡地呈现各方观点,但暗中却传达了一定的价值倾向的。  相似文献   

12.
电视时评栏目的发展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时评栏目是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在1980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新闻评论型栏目"观察与思考",从1993年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又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焦点时刻""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三档栏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虽然人们往往说评论写作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评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评论能够"解决"的只是"认识问题"。而实践中的问题仍然要在实践中解决,不可能期望凡是在认识中解决了,实践中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4.
中美新闻评论选题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明 《新闻大学》2007,(3):101-104
以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实例,从评议对象的特点、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观察社会的基本方法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中美新闻评论的选题方法。分析认为,中国新闻评论的选题基本上是在"上""下"结合点上抓取评议对象,对象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正面与负面对等,多呈现现象化的特点,评论问题多是通过与"大局"对话的方式被提出。美国新闻评论选题基本上是抓取受众关心的社会事件与现象,评议对象多集中在生活领域与国际事务上,以负面为主,多呈现事件化的特点,评论问题多是通过与个体对话的方式被提出。这种分野,与其各自基本的观察方法相关,中国新闻评论选题多采用整体视角的观察方法,美国多采用个体视角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评论样式发生很大变化,智库式的策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方党报的版面上。本文提出党报评论"策论化"的四个转向: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纸媒思维"到"智媒思维";从"坐而论道"到"起而采访";从"工作话语"到"新闻话语"。  相似文献   

16.
赵卓伦 《新闻窗》2009,(5):56-57
长期以来,对于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我国新闻学界根深蒂固地认为,新闻评论是媒体权威意见的发布,不存在太多的伦理问题;同时,评论作为意见的表达,本质就是传递媒介或个体意见,具有思想上的个性,即使出现某些问题,受众也能够对这些主观意见引起警觉并具有天然的判断标准,因而不需要伦理对新闻评论进行约束。  相似文献   

17.
石思思 《今传媒》2021,29(4):133-135
本文拟从康德义务论视角对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试图提出针对传媒行业的一些伦理启示。笔者在对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些媒体存在诸如把人性当成宣传工具和手段、为追求利益而传播虚假信息或是煽动民众情绪等失范行为。基于康德对"善良意志""普遍法则""人是目的""纯粹理性"等核心概念的相关阐述得出了一些启示。本文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康德义务论所面临的新闻伦理困境,并试图与新闻学界和业界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7,(8):23-28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媒体市场化、受众地位的增强,我国新闻评论经历了由"论"及"评"的转变,如今在自媒体环境下,意见表达呈现出多元性和无序性,述评这种能够整合新闻、观点甚至是情绪的评论形式,则引领着新闻评论由"评"向"论"的再次转换。在话语方式和主体意识上,新闻评论则从"教育者"向"批判者"和"揭秘者"转换。写作风格上的地摊文学化、表达方式上的述评化以及表达功能上的情报化和智库化是自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伦理问题异常重要。本文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素质层面和文本层面对新闻评论伦理进行了框架式探讨,认为新闻评论伦理体系在规范层次上应当以评论者内在的道德诉求为主,在社会层面上保持独立性,既不屈从于社会强势群体,也不欺凌社会弱势群体,做到持论公正;在个人层面上,要尊重事实、慎重发言,具备逻辑和民主修养;在文本层面上,做到署名规范,并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前景日渐广阔,网络信息化的影响,使新闻评论影响着个人行为导向及社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新闻评论员的评论动机和方向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生态,伦理问题在新闻评论中显现,其在评论中承担着怎样的伦理责任?这是当前新闻评论人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新闻评论过程中存在的伦理责任及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