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文学作家,也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神话原型,其代表作《宠儿》中就包含着各种神话原型。《宠儿》这部小说通过讲述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奴隶制社会,让世人对黑人世界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在展现美国黑人寻求自由的描绘中,莫里森运用了传统的希腊神话、非洲神话、伊甸园神话原型,借以展现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奴隶制社会中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和巨大的精神压力。通过这部小说,一直被忽视的黑人女性受到美国文化的重视,对美国历史有着重要的补充性作用,小说中也展示了人们对自由和母性的推崇,揭露了奴隶制的丑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对现代人的认识和了解美国文化与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对该部小说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去殖民化。通过运用黑奴叙事,以及对白人至上主义的颠覆,莫里森打破了白人强加在黑人身上的文化桎梏和思维桎梏,从而成功地解殖了美国的殖民。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包括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名方式。本文通过解读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人物命名的象征意义,引领读者了解莫里森是如何通过人物命名的象征性实现作品主题深化以及再现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对非洲传统宗教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以非洲传统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为理论依托,详细分析了该小说中树的各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作家得主,在运用传统文学形式手法的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创作。《宠儿》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家人的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她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闪回、象征、非线性多角度叙事等写作技巧,这些手法自然地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营造压抑与哀怨的气氛,并有效地揭示了主题。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性.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是她的不朽杰作.莫里森选择了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女性为自己的民族英雄史诗的主角,承担为民族寻找自我、塑造形象的重任,体现了她一贯的女权主义思想.在<宠儿>中,莫里森大胆地运用了很多意象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方式.她以诗化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丰富的象征和隐晦的意象与黑人历史文化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实地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深化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一部黑人的苦难与奋斗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巨作<宠儿>(Beloved,1987)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爵士乐风格的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来分析这部小说,指出作家将爵士乐的演奏方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而将爵士乐这一美国黑人独创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完美地结合,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最成功的小说之一,莫里森以其卓越的语言能力和具有创新性的叙述技巧将整个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而又充满悬念。本文将从叙述学和文体学的接舍面对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展现托尼·莫里森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小说独特的文体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宠儿》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继承了黑奴叙事书写历史的传统,同时又将它融入到了后现代的语境中,并且还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全面及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特殊地位,控诉了臭名昭著的黑人奴隶制度对美国黑人造成的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揭示了由白人上层阶级主导的官方历史,是对真实历史的歪曲。作者运用后现代文学的诸多表现手法,对历史进行解构和重构,在要求人们正视历史的前提条件下,呼吁黑人们应该关注自己当下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她的小说中充满非洲黑人传统和传说.本文原型理论为依据,以宠儿和秀拉为文本来诠释莫里森对非洲灵孩传说的运用从而论证宠儿和秀拉都是莫里森笔对灵孩形象的移用和改写.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的非洲裔女作家,《宠儿》是莫里森的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主义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探讨《宠儿》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  相似文献   

12.
孔繁冬 《海外英语》2011,(10):268-269
在对于自我的研究中,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思考和反省在叙事过程中获得事件的连续性,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即在叙事的过程中自我被呈现出来。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上体现了叙事心理学中自我的建构过程。该文主要以小说《宠儿》的主人公塞丝为例,分析了通过人物角色体现出来的黑人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熟稔《圣经》,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意象和主题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宠儿》作为其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在这一方面高超的写作技巧.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考察《宠儿》中蕴含着的圣经神话原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宠儿》的主题以及体会莫里森的写作才华.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她的小说中充满非洲黑人传统和传说。本文原型理论为依据,以宠儿和秀拉为文本来诠释莫里森对非洲灵孩传说的运用从而论证宠儿和秀拉都是英里森笔对灵孩形象的移用和改写。  相似文献   

15.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小说《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通过分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对黑人女性一段被遗忘历史的痛苦回顾,揭示出生活在奴隶制及其阴影下的人们,只有爱自己,积极融入黑人社区,才能直面历史的阴魂,重新寻找历史对现实的意义,粉碎无法言说的过去附加于身的他性,走上获得主体地位之路。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六十二岁的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瑞典文学院对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最好的作品,该作品在1988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并于2006年被《纽约时报》评为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一名。  相似文献   

17.
《宠儿》(Beloved,1987)是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重要概念。本文以该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托尼·莫里森代表作小说《宠儿》中情节安排、叙事视角的陌生化策略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同时探照了黑人的精神世界和被戕害折磨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成名作《最蓝的眼睛》里充分利用了叙事技巧和叙事策略的巨大艺术张力。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的独特叙事——大胆的解构策略和变化的叙事视角,使叙事能够取得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艺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小说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非洲籍美国女性作家,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自成一派。其作品不仅着眼于非洲大陆,更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源于拉美,但根植于非洲大陆,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了莫里森式的独特艺术风格。她的作品广泛传播于世,要想了解其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精妙运用,必读《宠儿》。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在魔幻中巧妙地融入了"高密东北乡"的民俗习惯,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味道的魔幻现实主义。《丰乳肥臀》是其代表作。二者虽均受到拉美影响,但所结合的实情不同,创作风格自然迥异。本文将以《宠儿》和《丰乳肥臀》这两部小说为例分析二者写作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