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用于表述人的年龄的语词可说是丰富多彩。同一年龄,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述,例如60岁,可称“花甲”,可称“杖乡”.还可称“耳顺”,又可称“耆指”。汉语的年龄表述词,与汉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在这众多的年龄表述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现象。一、源于礼仪习俗中国的“礼”字,涉及面很广,包括民风民议、典章制度、仪式政令等。汉语的年龄表述所反映的礼仪,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考,略作说明。冠礼与发式冠礼属古代“五礼”(吉利、嘉利、宾礼、军礼、的礼)中的“嘉礼”而为古人所重视。按古代的礼仪习俗.…  相似文献   

2.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鉴于中国古代礼制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下面拟以冠礼为例,去探寻其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诗言志”是一种教学内容,是成年礼仪式上展演的一个节目。尧舜时代成年礼中有言志活动,它影响到西周以后冠礼仪式上的言志文学活动,冠礼言志以述祖德、祝寿考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丧礼仪式音乐文化是当今社会不能缺少的一种仪式活动。当然,丧礼仪式活动在民间很被注重,在整场丧礼仪式当中,活动非常的多而复杂,活动既有一定的意义也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各地方的丧礼仪式音乐文化都非常的丰富多彩,即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现代文化思想影响,对其民间文化习俗失去了了解的兴趣。所以在许多仪式活动当中都一知半解,也开始对仪式活动中的一些仪式活动进行了省略,使我们传统的丧礼仪式音乐文化习俗丢失了本质的价值,所以为了继承传统的文化习俗,笔者则以丧礼音乐文化中的"鼓手喇叭"进行分析,以鼓手喇叭在丧礼仪式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意义以及它的现状调查展开论述,并进行汇总。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婴儿时期有“乳名”,有的列入学年龄另起“学名”,有人即以此作为一生的“正名”或“大名”。有些人还另选“表字”,作为庄重的称呼。《礼记·曲礼》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结发加冠,取字行“冠礼”;女子15岁,结发加笄,“行笄礼”,取字。这都表示已经成年,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包含着不少古汉语知识和古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现今的河湟汉族婚礼中的"冠戴"仪式,与古代冠礼相比,虽简约了许多,但二者在外在形式上有相若的仪规,在深层内质上含相同的寓意,故可断定"冠戴"就是古冠礼的沉淀。除此而外,"冠戴"中"惩治"新郎的习俗实属原始成丁礼中"伤体炼志"的残痕,这为"冠戴"发轫于古冠礼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古人的"冠而婚"思想使冠礼的遗留——"冠戴"内化于婚礼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冠戴"实承冠礼之余风。  相似文献   

7.
中国丧礼的形成与厚葬的关系卢昌德丧礼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内涵:葬法、葬仪、丧葬观念──对死者的处置、送终的仪式、别“死后世界”的思想或信仰。厚葬,与薄葬相对而言,指在治丧过程中不惜奢靡挥霍,以死伤生的丧葬行为。丧葬行为是丧礼的具体体现,在历史上,它既是个...  相似文献   

8.
“名字”一词,古今含义不尽相同。因为今天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名字”一词,实际上只是指的“名”,成了偏义复词了。古人则多有名有字,二者都可以作为称呼,只不过各有各的用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本文所说的名字从周代开始。《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所谓“幼名”,是说幼儿出生不久,由亲长为幼儿取名,以便称呼;所谓“冠字”,是说男子长到二十岁,要举行表示成人的冠礼。在举行冠礼时,由父兄的朋友为之取字。从此人们就应称之以字,不得再称之以名。这就是周代的称呼之道。《檀弓》这句话只是说的男子,其实女子也有名有字。《礼记·曲礼  相似文献   

9.
《国殇》是《九歌》的第十篇。它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也是楚人祭祀为国牺牲战士的乐歌。戴震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屈原赋注》)古代把年龄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叫做殇。凡是在外死在战场的青  相似文献   

10.
冠礼属于古代“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仪礼》中专门列有《士冠礼》一篇。何谓“冠礼”?《仪礼本义·士冠礼》下引高紫超云:“加冠于首曰冠。冠者,成人之始,圣人重之,故特定为冠礼。”在谈冠礼之前,下面先谈谈冠的问题。《说文》释“冠”云:“(?)也。所以(?)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所以,冠又称“元服”。《汉书·昭帝纪》“帝加元服”可为之证。“寸”篆文作“(?)”,《说文》释曰:“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即右手也,“寸”为指示。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冠”乃是一个会意字,以示人手持冠加于头也,此当为其本义。故段玉载所谓“冠有法制,从寸”,其实只是  相似文献   

11.
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命定的时间不一,先命名后取字。《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根据周代礼制规定,孩子出生3个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性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相似文献   

12.
冠礼:成人的期待与认同——从文本《礼记》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式上看,个体人格的确立在儒家传统中更多是通过礼义来展现的,生命自觉的证成最初是依冠礼来实行的。个体生命之加冠表明个体从家庭自我成长转变到可进入公共的社群生活之中。通过程序化的仪式,冠礼实际上蕴涵着社会对个体生命的期待与认同,即对“成为人”的生活的自觉,对个体生命应尽职责的担当。  相似文献   

13.
“下跪”是个很神圣的仪式。“上跪天,下跪地,中跪父母”,这是古人对于“跪”约定成俗的观念。校长给学生下跪,留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印象。在传承传统文化上,起了一个反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仍然应该弘扬光大,比如“尊师重教”。倘若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何谈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一、积累文盲常识1.人名。古人与今人不同的是不仅有姓名,还有字。旧说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并利(结发加等)时取“字”。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名与字有时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时没有。古人名字连说时,通常是先称宇,后称名;如孟明规,“明”为字,’‘视”为名。也有特殊情况,如《游褒禅山记》有:“庐陵萧君圭君玉”是“地名十姓(萧)十名(君圭)十字(君王)”。对平辈或尊辈常称字,如记录《论语》的人对ILl’J弟子一般都称字。古代除名字外,有时另起称号。陶…  相似文献   

15.
《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主要有:用醮、庶子冠礼、孤子冠礼、是否用乐、冠者母不在、将冠而遇丧事、天子诸侯加冠,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地域差异、身份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相似文献   

16.
孝道观念在国人生活及民俗中的影响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观念广泛渗透于国人的生活方式及民俗、民间艺术中。在衣食住方面,古人通过服饰的质地、样式等以明尊卑贵贱并实行丧服的“五服”制度,在养亲的同时更注重食的文化、礼仪以体现孝之敬意,以四合院为代表的居住结构则体现着儒家孝道之宗族群居、长幼有序、尊祖敬宗的伦理精神;在人生仪礼方面,基于孝道重视传宗接代、热爱生命、追求永恒的理念,诞生礼、婚礼、寿礼和丧礼备受重视;在岁时节日方面,“春秋祭祀”、“四时上坟”,年复一年,孝心不断;在民间文学艺术方面,祈嗣贺生与祝寿之题材大量表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此外,诗歌、戏曲、传记、铭赋、祭文以及传奇、小说、神话、志异等文学形式,也广泛地表现了孝道主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时取字。古人为何既起名又取字?概括起来原因有三:第一、取字标志成年,开始走向社会,成年后男娶女嫁,可以结婚生子了。看“字”的形体,上面是房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普遍认为,冠礼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但是,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因为成人礼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其证据主要有:成人礼是适应族外群婚制的需要而诞生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已有成人观念,大汶口文化早期已有拔牙以标志成年的习俗,上古时期人人都须通过成人仪式,士冠礼中有冠者见母与姑姊的环节却没有见父的规定以及近现代民族学资料等等。  相似文献   

19.
支格阿鲁是古代彝族的神话英雄人物,被西南地区的彝族认为是远古祖先,受到崇拜.彝语南部方言区流传的笃杰阿龙(也称阿龙)传说,就是支格阿鲁传说.相比之下,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已经从文学、信仰观念层面发展到了仪式实践阶段,这是支格阿鲁崇拜文化中的较高级阶段.支格阿鲁是祖先神、生育神和村寨保护神.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形成了两项村寨集体性的信仰民俗仪式:“咪嘎哈”仪式和“德培哈”仪式.“咪嘎哈”仪式一年一度举行,“德培哈”仪式十二年一度举行.目前,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文化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传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彩礼在婚姻行为中必不可少,这是遵循古礼的体现。也是婚约关系得到法律保护、习俗认可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在“礼”、“法”的遮掩下,彩礼往往成为女方惟财是图的借口和契机。这深深地影响了徽州的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婚聘年龄,徽州女性的婚姻状况、社会境遇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她们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权益,但其在婚姻行为中承受的风险往往增大。彩礼更成为徽州男性家庭。尤其是贫穷阶层、下层社会婚姻缔结过程中的普遍性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