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设计了一种适应本科生工程实践训练的六足机器人实验平台.此实验平台结合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知识,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六足机器人形象生动,寓教于乐,易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2.
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和机器人足球世界杯(RoboCup)是国内很有影响力的2个大学生高科技赛事,为各高校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平台.兰州交通大学以大赛为契机,以机械工程实践中心为依托,对创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机器人竞赛的开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其促进了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创造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论证了机器人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比赛和教学实践,采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机器人比赛为载体,项目实践为手段的工程对象教学法,整个过程贯穿“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社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增长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正渗透到各行各业,机器人带来的产业大爆发对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介绍了机器人专业发展现状,讨论了面向新工科的机器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有序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产学研多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以创新和实践为核心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教学科研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平台。经过实践,证明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足球机器人功能系统实验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校实验室中构建足球机器人功能系统的实验平台,该平台能展现足球机器人系统的视觉、决策、通信和车体动作等功能.该平台既能应用于信息、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实践教学,还有助于智能控制系统课题研发.该实验平台的设计,除典型结构外还有派生结构,以体现其多面性.对目前足球机器人实体上多被采用的视觉、决策和通信系统进行了结构创新,以实现其功能的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创客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论文首先阐述了创客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讨论了实习教学与课外创新的对接设计,然后结合广州大学现状,介绍了依托电子实习中心,整合智能车/机器人相关资源,构建一体化机器人创客教育平台的总体思路,并从创客平台、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课外创新等方面,对课赛结合的建设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立足普及机器人技术,引领学生以循迹智能车为基础,进行创意机器人设计。实践表明,一体化平台的建设解决了机器人技术门槛较高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了跨学科创客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教育对机器人工程人才的培养、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校开展机器人教育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重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机器人工程人才培养的区别。简述了我校在机器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平台建设、机器人学科竞赛等方面的情况,最后提出了机器人方向机器人教学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机器人竞赛的开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其促进了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创造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论证了机器人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比赛和教学实践,采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机器人比赛为载体,项目实践为手段的工程对象教学法,整个过程贯穿"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社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技术对抗赛的涉及多领域的前沿技术集成的机器人竞赛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也成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分析高校参加机器人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结合我校基于机器人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创立及实践活动中的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机器人创新团队的组建及项目培训等实际情况,探讨了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明确了专业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进行改革.以车体机器人为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机器人外形构造、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调试等任务,制作出不同功能的机器人.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