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年来机器人竞赛的开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其促进了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创造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论证了机器人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比赛和教学实践,采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机器人比赛为载体,项目实践为手段的工程对象教学法,整个过程贯穿“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社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37-140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过程,构建了承载学科竞赛、科技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任务的交叉互补共享融通的3类创新实践平台,实施了"竞赛+项目+创业"三合一的创新实践模式,设置了"院级、校级、国家及省级"的递进式层次化3级创新实践方法,从而建立了立体式"333"创新创业体系。把创新创业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创新创业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产学研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培养学生团队的跨专业协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论述电子竞赛对大学生重要影响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电子竞赛的管理新方法,探究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安理工大学实施"1234"工程,以竞赛为抓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完善三项组织机制,构建四个特色培养平台,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探索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起,大连交通大学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搭建起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即图易(TOE)创新实验室,通过建立学科交叉化、专业特长化的选拔机制,构建课程定制、考核趣味、项目引导、创新创业一体的培养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刻板说教模式,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了学习、实践、竞赛、研究、创新创业的"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创新文化,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并逐步成为省内知名的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新工科特点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及以项目为驱动的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并将学科竞赛融入科技创新实践环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目前康复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式"单一模式,搭建"竞赛+科研+课程"三位一体化教学体系,形成育人协同合力.此外,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堂+创新+创业"培养平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加强创新实训、丰富实践内容,在课外引入创业比赛、职业技能竞赛和科研项目,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课程内容,从而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而机器人竞赛作为高技术对抗赛,涉及电子、机械、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是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本文以机器人竞赛为载体,分析了机器人竞赛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具体实施过程,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应用是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缺陷,因而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中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结合RoboCup和Robocon机器人竞赛,分析了在学科竞赛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和实践方法,并通过具体的竞赛实践,证明了在学科竞赛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竞赛成绩,同时能有效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机器人创新教育的不足,通过整合校内外机器人学术、科研与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提出集机器人竞赛、科研、创新与产业于一体的机器人特色实验班培养方案,搭建与之适应的机器人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大学生基础理论、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综合训练。探索出"一个学生团队+一个教师团队+一个竞赛平台十一个优秀企业"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实践证明,机器人特色实验班是培养机器人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创新效率与创业成功率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春工业大学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新工科背景下,拓展和重构自主学习型人才培养体系,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科教融合理念与方法,依托机器人创新平台,探索自主学习型与创新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主学习型人才培养需求,完善培养方案、评价方式及保障机制,构建以机器人创新平台合作培养为导向、工程实践能力为依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3+3”自主学习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217-220
阐述了将科技竞赛视为宝贵的实践教学资源,以"班"的形式组织,按照"课程"的要求指导科技竞赛的合理性,介绍了基于"课程"指导科技竞赛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应用该模式指导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这种课外实践教学指导科技竞赛的模式兼顾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规模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践的研究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推广应用,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新教学方法。在"十一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新内容和丰富教学参考书,研制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机器人系统,创建竞赛机器人实验室,突破传统的训练式教育模式,建立了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主题、以创新实践与国际化为手段的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新模式,为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系统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1+3"培养试验项目是北京市教委扩大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学校连续招收四届试验班,探索实践"1+3"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培养具有"健康身心、科学思想、人文情怀"的综合人才为育人目标,打通初高中学段,优化课程结构,创新学生学科实践和评价方式,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范例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3+1"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塔型"框架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详细论述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要求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机器人是跨专业、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综合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系统,是进行创新教育改革的理想对象。我们应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秉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16.
借鉴MIT、欧林及国内高校经验,提出新工程人才知识思维、个人品质、领导才能三维能力内涵,从"平台+模块+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应用+综合创新"三级能力培养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多元化实践活动、实践基地建设、机制与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二段式毕业实习、未来E星计划、综合竞赛实践模式,建立无线产业众创空间、校企协同实习基地、虚拟企业实验室、创新创业教学中心等平台,形成一套依托政府产业学科优势开展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模块化、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增长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正渗透到各行各业,机器人带来的产业大爆发对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介绍了机器人专业发展现状,讨论了面向新工科的机器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有序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产学研多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以创新和实践为核心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教学科研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平台。经过实践,证明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顺应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满足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需求,结合学校教学特色提出了以竞赛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学科竞赛为载体,协同育人机制为依托,制定了创新人才分层次培养方案,构建了工程实践平台,重构了实验教学体系,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深层次地开展校企合作,对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校企联合"产学研用"一体化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高校科技竞赛新模式,构建起"以课程实验为基础、科技竞赛为导向、企业实践为平台"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校企联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善实践、勇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本文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负外部性表现,将CBE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中,构建以"基础教学—综合实践—研究创新"为主线的"学习+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