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论教育法制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者与教育法制有着密切的关联。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是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制度改革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建设应当以教育法制的完善为前提;完善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必须有健全的教育法制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师教育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上,我国教师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上的分离、理论学习与实践上的脱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实现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全程培养;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训练相结合,提高完善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等对策,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中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日渐成熟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体系还未成熟。相对而言,加拿大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通过介绍加拿大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类型,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是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现实需要对教育实践转向和教师教育变革趋势的积极响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革新和建设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建设新型学校、培养新型教师、建设新型教师教育。经过3年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有效地建立了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激发了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和主体意识,探索了一条实践取向与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正在形成一种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当前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客观要求,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有85.5%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必要的,但只有23.5%的教师认为是可行的,有56.5%的认为实施是困难的。20%的则认为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轰轰烈烈的校本教研热潮中。许多中小学教师怨声载道,消极对待甚至拒斥教学研究。可见。教师角色转换之路并不平坦。本文基于对一线教师的调研。对于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不能”还是“不为”。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一直存在STEAM教师无法胜任教学的问题。为廓清胜任中小学STEAM教学需要哪些能力要素,本研究对26名优秀中小学STEAM教师开展关键行为事件访谈,通过类属分析的三级编码,构建中小学STEAM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并基于问卷分析检验模型。中小学STEAM教师的胜任力模型由个人特质与STEAM学科基础、创建与维护STEAM学习空间、设计与开发STEAM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STEAM教学活动、专业发展与STEAM竞赛指导等五个维度31个胜任力要素组成,且所有要素均通过了交叉检验。这说明,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对中小学STEAM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选拔、职后培训与能力评估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弊端 ,提出高师院校利用市场机制 ,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合作 ,与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 ,创建教师入职教育基地 ,实行大批量的专门培训模式 ,使教师入职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共生关系 ,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架起友谊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高等院校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与中小学教学脱节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一现象导致高等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中小学新手教师难以胜任中小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职前教师培养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革高等院校职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强职前教师实际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由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支持,跟踪并收集四位英语新手教师近30节课堂实录,通过对四位英语新手教师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的实证研究,给出了英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探讨刚入职(新手)教师的特点和问题,进而提出了高等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职前英语教师的五点策略。  相似文献   

9.
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启动,使两者的关系由隔离、分化、矛盾和冲突正走向整合、共建、衔接和互动,实现共生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共生发展包括四个层面: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的共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生,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共生,教师教育与教师市场的共生.  相似文献   

10.
成为研究者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对信息技术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人手,提出信息技术教师要成为反思型实践研究者,并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与研究者之间的距离,最后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因现实与时代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然而由于中考、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此次改革面临社会多方面的阻力与压力,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习惯的影响、教改本身的缺陷和教师培训工作的艰难,导致新课程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加大现行考试制度改革的力度,全面开展教改宣传,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以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研究及影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必须澄清认识,并对自身教育理念进行反思从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本中的新视野分别指向学生、师生关系、课程、教育同行和评价标准这五项内容。  相似文献   

13.
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 5 81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 ,高校在教学评价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文化氛围和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 ,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改革的几点措施 :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变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交流的校园文化环境 ;提高教师的创造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任务型教学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提出在《跨文化沟通》课程中结合网络课堂运用基于任务型的语言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突出效果,以期优化续后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并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从2001年全国大规模开设小学英语以来,小学英语课程改革走了近十年。通过对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中问题与困惑的考察,透视课程改革的成效与障碍,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重庆市小学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和校长访谈等,从学生、教师、校长和社会等层面提出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学生达标有差距、兴趣难维持、两极分化问题突出;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发展途径有限;学校小学英语地位不高、统一测评有困难、衔接问题难解决;社会语言环境欠佳、城乡发展不均衡、政府对资源配置关注少等。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障碍区分为价值障碍、权力障碍、改革本身的实际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四大类,针对四类障碍的具体表现分别探讨超越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学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建立与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只有充分地发挥三者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在本土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但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师资问题、学生办案身份问题、资金问题、案源问题、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以及与传统实践课程的关系问题。如果不能加以合理解决,将限制和阻碍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进程,文章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态观逐渐被许多教育研究者用来分析高教现象,并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基于教育生态的价值理念,对学生的教育生态位认知、“生态场”问题、课堂的生态承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生态评价等四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生态改革建议,以期对高校的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