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午的自习课上,小果打开自己的铅笔盒。突然,里面跳出来一个小人儿,他冲着小果清脆地说了一声:“你好!”小果惊讶极了!这不是梦吧!愣了好大一会儿,小果才揉了揉眼睛,吞吞吐吐地问:“你……你……你到底是谁呀?”小人儿说:“我是你的橡皮嘟嘟呀!”小果又问:“橡皮嘟嘟怎么会变成小人儿呢?”小人儿说:“确切地说,我是橡皮嘟嘟的影子。”“影子?不可能吧!”小果迷惑不解。小人儿认真地给小果解释道:“其实同学们的每一块橡皮在橡皮王国里都有自己的影子,全是像我一样的橡皮小人儿,他们都过着快乐的日子。可是,我们橡皮王国有个规定:只有橡皮的…  相似文献   

2.
当“的、地、得”三个字都作结构助词,都读轻声de时,很多中学生朋友不太会区分和使用,总是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其实把这三个字区分开了,使用起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如何区分使用呢?方法有五种:一、彻底弄清三种句子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形容词前边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等的修饰成分;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是用来回答“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的。这三种句子成分弄清了,“的、地、得”的区分使用也就容易多了。一般规律是:“的”字用在定语后…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的、地、得”三个真正称得上好帮手了。大凡与我们见过面的,都称呼我们三个为“de”。其实,前人早把我们分配在同一间卧室,在结构助词房里出出进进的。名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2006,(Z1)
我们无论在说话还是写文章的时候,用得最多的应该是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很多同学为了省事,不管什么都用“的”字来代替。其实,这三个de在用法上是有区别的,只要在平时多留意,就会使用正确。  相似文献   

5.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区别“的、得、地”。在普通话里,“的、得、地”这三个词都念作轻声“de”,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它们很难加以区别。更难于准确地使用。因而往往发生错误。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语法,无法也  相似文献   

6.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7.
七彩小人     
兰兰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有一天,兰兰用糖纸折了七个小人儿,分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一阵风吹来,糖纸小人儿一个个变活了。小人儿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各代表一个愿望,你想做什么或要什么,我们都能帮你实现,但你许完一个愿望,我们其中一个就会消失。”兰兰想要一些糖果,于是就说:“请给我一些糖果吧!”桌子上立刻出现了好多糖果,兰兰大吃起来,吃着吃着,兰兰觉得牙疼,往镜子里一看,里面的牙都坏了。兰兰又说:“七彩小人呀,请把我的牙治好吧。”转眼间,兰兰的牙齿就好了。兰兰想起自己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作家。于是,兰兰说:…  相似文献   

8.
一、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2分) 1.选出“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①……为“大凡做走狗的都是想讨主子的欢心而得到一点恩惠”②我还记得③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A de dei de B dei de de C de de dei D de de dei 【答】( )  相似文献   

9.
[预习课文] 一、读一读、想一想: 1、低声朗读课文,课文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2、植物妈妈指什么样的植物?做什么事有办法? 3、课文里写了哪些植物妈妈? 二、查一查、想一想: 下列词语是什么意思? 铠甲 山洼 三、比一比、做一做: 1、下面这些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有什么不同?分别用来组词。 蛙 哇 娃 洼 2、“就得告别妈妈”的“得”跟“得不到它”的“得”读音有什么不同? [初学课文] 一、读一读、说一说: 1、“孩子”指什么?“长大”指什么?“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册讲的蒲公英的降落伞吗?“降落伞”是指什么? 3、蒲公英的种子有了“降落伞”就能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一位父亲感慨万千地对儿子说:“你们这一代的孩子,日子过得实在太舒服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一的分内事,不过是念书,而你就连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有脸跟我说要手提电脑?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穿布鞋,吃番薯,刚工作时,每天走五公里去上班,连辆自行车都没有……”儿子面无表情地  相似文献   

11.
一、言教与身教希望孩子品德好,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但怎样达到目的?让我们举一件小事: 星期天,爷爷、爸爸、叔叔和萨萨一起去体育馆打球。祖孙三代玩得可开心啦。打完一场球,每个人都大汗淋淋,于是到观众席上休息。那里满地都是别人丢弃的空饮料瓶。萨萨过来了,一脚踢开空瓶。爸爸立刻批评说:“你拾起来不好吗?为什么乱踢?!太缺乏公德意识了。”“那些空瓶不是我们丢的。”萨萨一瞪眼,理直气壮地回答。叔叔过来,一句话没说,拾起  相似文献   

12.
结构助词是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的助词。最常用的结构助词是“的”、“地”、“得”,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多年来,有人主张只用一个“的”,也有人主张这三个字都用“de”代替,但都不容易实行。词典里对这三个词的使用各有明确的规定,教材里使用它们时是有严格区别的。“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的”用在定语后面,“地”表示它前边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08,(7):101-101
批改作文时发现最常见、也最让人头疼的是误用“的、地、得”这三个字。而电视荧屏、书籍、报刊上同样的错误也屡见不鲜。作为助词使用时,“的、地、得”读音相同,都读“de”,轻声。下面简单探讨一下这三个字的正确用法。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地提出了小学生写字应达到的要求:“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可见,写字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写得正确”。“写得正确”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字形规范”,一是“笔顺正确”。对于前者,我们都  相似文献   

15.
一天,“的、地、得”三兄弟碰到一起,它们唉声叹气,各自抱怨:有些同学看不起它们,在该用的句子中不用它们;而有些同学呢,想把它们派上用场,可又不会用,于是就把它们东拉西扯。“三兄弟”实在忍无可忍,就决定开个讨论会。“我们都是助词,作助词时都读‘de’,但在用法上是不同的。”“的”老兄迫不及待地说,“我是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词性的,如:美丽的风光、宏伟的建筑、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博大的胸怀等,这里的‘风光’、‘建筑’、‘任务’、‘胸怀’等都是表示名物的词。”二兄弟“地”等得不耐烦了,赶快抢过话头说:…  相似文献   

16.
下午自习课上,小果打开自己的铅笔盒,突然,里面跳出了一个橡皮大小的小人儿,他冲着小果清脆地说了声:“你好!”小果惊讶极了,问道:“你是谁?怎么跑到我的铅笔盒里来了?”“我是小布丁,中午看见你的铅笔盒开着,就跳进去睡了一觉。可没想到一睡就是一下午,真不好意思。”小人儿揉着惺忪的睡眼轻声说道。小果抬头看了看周围的同学,发现没有人注意他,便又赶紧低下头,悄悄对小人儿说了一声:“放学回家后我们再说吧!”小布丁很听话地钻进了铅笔盒里。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小果收拾好东西,背上书包,飞快地跑回了家。回到家,小果迫不及待地拿出铅笔盒…  相似文献   

17.
张菱儿 《少年月刊》2014,(10):36-38
高天天要搬救兵,他拿过弹弓,瞄准大树,接着“嗖——”的一声射出去一颗石子。“哇,蜂窝,这下可有好戏看了!”高好好激动地用手揉揉高天天的头,接着在他的脸蛋上狠狠地亲了一口,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佩服过高天天。  相似文献   

18.
小店主     
暑假里,我和朋友阿亮、奇奇、雅子、小王五个人闲闷在家里憋得慌,都想找点事儿做做。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小王大清早把我们聚集在一起,问我们:“想不想做店老板?”我们都一愣。小王有点激动地说:“我二舅有家馄饨面店,眼下他要回老家一个月,那店的租金反正也交了半年,现在白白闲着,不如我们接过来,赚他一个月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这个故事是我们从芝加哥的广播谈话节目中听到的,是由一位匿名的听众讲述的。“嗨!妈妈,您在干什么?”一次,女儿苏茜问我。“我为隔壁的邻居史密斯太太做烤面(用马铃薯泥或通心粉等加肉片烤成,有一层脆皮)。”妈妈答道。“为什么要您帮她做呢?”年仅6岁的苏茜问。“因为史密斯太太失去了女儿,现在非常难过,难过得心都碎了。所以我们必须要照顾她一会儿。”“我们为什么要照顾她呢,妈妈?”“听我说,苏茜,当一个人非常非常难过的时候,他甚至连做饭或者其他家务这样的小事都没法做。因为我们也是这个社区的一员,而且史密斯太太还是我们的邻居,…  相似文献   

20.
贵刊一儿八六年第五期刊登的漫画“锅盖的妙用”真是妙趣横生,其味无穷。这幅漫画只有上下两个画面,上图妈妈惊奇地发现:“锅盖怎么没有了?”下图作了明确的回答:“锅盖在这儿。”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原来锅盖被孩子拿来放在小凳子上作了汽车的方向盘。你看他多么神气!俨然是—位真正的汽车驾驶员,嘴里还不时发出“嘀嘀嘀”的喇叭声,玩得那么高兴,连小花猫都被孩子的高兴劲儿吸引住了。而那辆买的玩具小汽车,却被底朝天地扔在一边。画面简单,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幅漫画,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孩子把买的小汽车扔在一边,而对自己做的模拟汽车玩得那么高兴?二、对孩子玩锅盖的行为该怎么看?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品质?家长该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