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难的选择     
万老师:您好!我是《第二课堂》的一名忠实读者,今年上初中二年级,最近我遇到一个很难选择的问题,请万老师帮我想想办法。我有一位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好朋友,从幼儿园到小学我们都是同班同学,后来我们又考进同一所教  相似文献   

2.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3.
<正>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  相似文献   

4.
我听到不少执教一年级国标本的老师反映:《认一认》这种类型的识字教材我们没教过,教材中安排《认一认》的意图是什么。应当怎么教,心里没个底。我曾就此写过一篇《怎样教“认一认”》,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现再将铜山县茅村实验小学李方老师执教的《认一认3》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984年以前 ,我一直在中学教书。文革后恢复高考 ,我是高中毕业班的把关教师 ,中学的教导主任。在中学教书时 ,我也曾浏览过《江西教育》 ,由于它几乎不提及F=ma ,所以我这个高中物理教师对它留意不多。1984年春 ,组织上一纸调令 ,我被调到小学工作。当时有人说 ,王老师教书“每况愈下” ,教罢高中教初中 ,教罢初中教小学。面对着这种朝下走的调动 ,我也觉得有些委屈。来到小学工作时 ,正值学校提倡每一位教师都要订阅教育杂志 ,只见不少的教师订的都是大城市或沿海各省的教育期刊 ,我抱着一种逆反心理却订了一份《江西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题和要求】初中三年,教过你的老师很多,有让你感动不已、终生难忘的;也有让你刻骨铭心、“咬牙切齿”的……请以“我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7.
教书情结     
上初中时,我就对文史知识,特别是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教我们《中国历史》的王老师讲课生动吸引人。每当上历史课,从王老师那沟壑纵横的额头里,我似乎能找到趣味无穷的历史故事。于是在他那绘声绘色的“武王伐纣”、“太平天国”、“西安事变”中,我就产生了一个很急切的想法:我要当了老师,也能像王老师那样在讲台上给学  相似文献   

8.
我过去写过一篇题为《语文老师可以向唱歌老师学习教法》的文章,主要讲阅读教学,发表于1993年第1期《小学教学》。时隔14年我又来写一篇《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向美术老师学习》,是专门谈作文的。"作文"这个概念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从低到高,可以有许多层  相似文献   

9.
当我女儿念初中的时候,教她数学的老师对我说:“《中学生数理化》办得很好,你应订一份给她看看!”于是,我女儿又多了一位不见面的老师。尽管她是从小学跳级升上来的,在班里是年龄最小的,但还是以比较好的成绩考取了令人向往的县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后,我仍然给她订《中学生数理化》,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读完出自两位名师之手的文章,大家有什么感受呢?这两篇文章的风格截然不同。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类型,以小见大。我们描述一个人物时,不能面面俱到,把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都一一写来。我们之所以想要写这个人,他肯定有特别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从小处着笔,把最能突出他特点的故事写出来,忽略其他不那么重要的方面。像《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作者主要想讲述的是国文老师对自己写作的影响,因此他选取的素材是老师如何教我们欣赏课文,如何帮我们改作文,如何教我作文的技巧。这些素材都是通过作者沉浸在往事的点点滴滴中来写的,因此整篇文章都处于回忆的基调中。余秋雨先生的《老师》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则完全相反,它不是单单写一位老师,而是通过母校校庆,看到许多以前的老师,集中描写了几个自己熟悉的。(这段文字是节选的,因此只提到两个老师)先通过一个群体的展览式描写,再从不同角度突出不同老师的特征。这种写法是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也使它较之其他写人文章,更有新意。《老师》在展示每个老师的特征时,总是在现实与回忆中来回。拿写杜老师为例,“有一位老教师在操场角上注视我好一会儿了,赶紧迎上去”,由此,引出杜老师,又...  相似文献   

11.
一名今年夏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谈及中学语文课时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文课至少不能让学生厌烦,不能让学生一无所获。同样一个作者的文章,不同的教师教,对我的影响真可说是天壤之别。初中时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一篇能感动学生的文章,老师作了一点客观的叙述,只说:‘这是怀念母亲的记叙文,读后要弄清楚叙事要完整,有头有尾。’课就这样流失了,心中未留下半点痕迹。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讲一讲、轻描淡写地讲一讲与己无关的事。高中学史铁生的《合欢树》,老师教得激动万分,甚至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坦露在学生的面前,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剖析史铁生的心灵倾诉,在大难临头,精神濒于崩溃的情况下,母亲是最无私最有力的支撑和抚慰。两年过去了,老师唏嘘的神情和文中一个个形象镌刻在我心里,我第一次认识了邻居的真挚情谊,我第一次感受到亲情的无私无价,‘悲伤也成享受’,那无言的悲痛常在我脑中萦绕。后来,我自己也去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有一种平面的感觉,缺少了老师教《合欢树》的震撼。老师教课总要有点打动学生心灵的话啊!”  相似文献   

12.
享受慢教育     
<正>慢一些共沐书香我的母亲是教师,常年教毕业班,整日忙忙碌碌,除了工作就是家务。她给童年的我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陪伴我的只有那一本本杂志。只要一捧起书,我就忘记了一切……初中时,当别的学生埋首于题海时,我依旧沉迷于书的世界。那时候,我们住在学校的家属区,邻居都是老师,几乎每位老师的书柜前都曾经有过我的身影,屠格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接到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李老师,能猜出我是谁吗?”我哪猜得出,但我想多半是我过去教过的学生。这样的电话我常常接到。当她说出“付饶”两个字时,我惊叫起来:“原来是你呀,付饶!”付饶是我1982年大学毕业分到学校后所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算起来她今年应该是三十五六岁了。电话里,她说不久前,在书店看到我写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激动,当即便买下,还在同事面前炫耀:“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但我却真诚地对她说:“当初教你们的时候,我哪会当老师?现在想起教你们的3年,真是教训多多,‘不堪回首’!如果说我现在做老师有…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中,选编了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文中开头有一句总领全文的话:“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教参》中针对“美丽”一词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美丽’一词形容蔡老师,指出她的外表美。”很显然画横线处编者是想让我们填上“外貌”一词。  相似文献   

15.
我过去写过一篇题为《语文老师可以向唱歌老师学习教法》的文章,主要讲阅读教学,发表于1993年第1期《小学教学》。时隔14年我又来写一篇《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向美术老师学习》,是专门谈作文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同副校长分工,我深入语文教研组,具体指导语文教学。有一次,我看五年级的作文,题目是《冬天的校园》。一位学生写:冬天很冷。草木凋零,大家都怕冷,躲在寝室里,我感到很无聊。这班的语文老师是新来的,三十多岁,教过初中,有相当的语文功底。他在评语中写道:“你难道没有看到老师在辛勤地备课、改作业吗?你难道没有看到同学们在勤奋攻读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鼓楼区山西路小学听了耿方珠老师教《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两堂课后的谈话。耿老师的课有个特点,就是始终围绕着体会文章里面的思想感情.看来必须有他特定的条件.一是课文要适合于这样教,可以始终围绕着体会文章里面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我不是教高中,甚至也不是教初中的,只是小学语文教师。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袁卫星老师《与君书》课堂的围观乃至追逐,如此富有质感的文字与惬意的课堂对错过他的人都会是一种遗憾。权当是外行看热闹吧,敲下我的杂感碎悟,一吐为快。一口气读完袁老师的美文与实录,很自然地  相似文献   

19.
看了《人民教育》五月号《关于考試的几个問题》,觉得确有通过討論取得一致的必要。現在我就“突然襲击”問題談談自己的意見。九年前,我还在讀初中的时候,有一位教生物的王老师是个搞“突然襲击”的“专家”,他常常在讲課中途突然停住,从口袋里摸出一堆試卷来,慢条斯理地說:“現在,請同学們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在拜访一位老友时,曾谈及孩子们作文的事,老友说他的儿子小学五年级时曾写过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经他这位教语文的爸爸加工润色,得了个95分的好成绩.升入初中后,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记我熟悉的一个人》,妈妈自然是孩子最熟悉的了,于是孩子又把那篇《我的妈妈》搬了上去,结果又得了高分,老师还选作了范文.到了初二,换了语文老师,在一次写《我最敬佩的人》时,这个“聪明”孩子把《我的妈妈》稍加改头换面,又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