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大地震灾区,在现代地质学上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在历史地理上属于岷山山脉。岷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文明和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老羌族在现代唯一的聚居区,地震对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羌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四川灾后重建、灾区历史文化和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6月27日召开了“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  相似文献   

2.
依托都市建立起来的中央商务区(CBD)、中央游憩区(RBD)以及中央欢乐区(CHD)具备了诸多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平台。加强对CBD、RBD以及CHD的研究,将有利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载体,促进城市旅游文化产业的飞跃,重振四川地震灾后经济与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3.
今天,是2012年5月12日。今晚,我因参加"中国特色御灾模式研讨会"来到汶川映秀镇。此刻,正坐在映秀酒店房间的写字台前。窗外,就是被地震撕裂的映秀漩口中学遗址。明天,我将在研讨会上向中外专家介绍"灾后文化重建的四川模式"。来到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映秀,禁不住想起四年前那场巨灾,心里涌动着悲痛与自豪相交织  相似文献   

4.
箱庭疗法与受灾儿童的心理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心理干预已正式纳入此次地震灾害救援工作当中。灾后心理救助的重点人群之一就是儿童。而箱庭疗法特别适合针对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受灾儿童的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有助于灾区儿童和青少年修复心灵创伤,摆脱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出现了感恩奋进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以传统感恩文化为文化根源、以灾后救援和援建表现出来的无疆大爱为前因,以灾民心理和情感需求为基础,在党委政府组织引导下得以不断丰富发展。感恩奋进文化现象对弘扬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感恩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灾区精神家园重建提供文化支撑,加深"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解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灾后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的大禹文化包含了大禹文化遗址遗迹和抗灾文化、羌文化、水文化、巴蜀文化等内涵。在四川旅游灾后恢复重建中,要整合多项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大禹文化旅游圈。  相似文献   

7.
四川山川秀美、物产丰足,从古至今学统绵延、文风兴盛。进入现当代以来,虽然地处内地,但受益于四川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诸多学人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文化自信,广纳旧学新知,融汇国典西学,贯穿历史当下,在多个门类取得了众多开风气之先、闻达于国内外学林的重大成就,成为四川文化大省的坚实支柱。  相似文献   

8.
张波 《华夏文化》2001,(4):31-33
192 9年四川广汉中兴乡月亮湾农民最早发现三星堆文化遗存 ,此后进行多次发掘 ,其中 1 986年的发掘收获颇大。在这次发掘中 ,考古工作者在两个祭祀坑中发现了上千件青铜器、玉石器、金器 ,特别是数百件价值极大的人像和动植物雕像。这些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轰动。两个坑的青铜器、金器和玉石器在我国同时期文物中尚属首次发现。它们不仅在巴蜀文化和四川地方史研究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且填补了中国先秦史、中国考古学、中国青铜文化以及中国冶金史、工艺史、美术史上的重大空白 ,对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研究古蜀国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日本教习、留学日本、日译出版物三个方面对近代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以前有姓名可考的在四川的日本教习由77位补充至93位,并提出清末在四川的日本教习应在100位以上,四川是聘用日本教习较多的省区.本文中提出清末在日本教习进入四川前西方教育在官办学校的影响十分小,而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大,故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比其它地区更明显.文中最后提出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四川的政治军事社会各个层面,在历史上强弱交往的"失权规律"和"得益前提"的背景下,提出要区别日本政府的主观企图与文化传播的客观影响、日本文化人的个人情怀间的关系,以客观公正而历史地评价日本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文化因素贯穿到各个方面,影响着灾后重建的进度、方向、形式和结果.在重建之初,文化重建就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并形成了汶川地震重建的独特模式:保护利用式重建、城乡互渗式重建、原地起跳式重建、创意植入式重建、主题反差式重建、产业延伸式重建、复合多样式重建、科学教育式重建、机制创新式重建等."五民"模式等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基本路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基本经验.文章分为"春回大地·春歌如潮·春暖花开"三部分,我们将陆续刊发.此为文章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乌木、“建木”与巴蜀文化——兼论乌木的多元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陆续出土了一批碳化乌木,这是极其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它的科学、文化价值及其艺术的发掘和创造,引起中央和地方许多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乔石曾亲笔题词"天府瑰宝".许多专家学者、艺术家把乌木同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相比美,称为"东方神木"、"四川一绝".这里,仅就碳化乌木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及乌木艺术市场的开发试作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民间文化受损情况的分析,并参照国内外民间文化保护的经验,对灾后四川民间文化保护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热爱生命、关注地震"蔚然成风.2010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崭新的<四川地震全记录>.该书分上、下两卷,共计100万余字,是在1980-2000年陆续出版的三本<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的基础上,经过增补、充实、修订、纠错,重修再版,尤其是新增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最新科学研究资料,因而是一部全面记录四川地震史料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4.
从长时段的历史观看,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流行说法,并不是四川一省所独有的历史景观,更不是四川历史上的治乱规律。历代四川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治蜀时,除厉行中央方针、政策外,主要是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历史与现实,制定相应措施,励精图治,而把着力点大体放在吏治、法治、发展经济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军阀叙事是四川乡土文学自发轫以来绵延不绝的一个叙事传统。它通过对军阀暴力统治的书写,揭露出四川地方和乡村社会在20世纪前半叶经受的历史创伤,表达了四川作家们对地域暴力文化的反思以及对文学反军阀统治的现代化实践,其书写带有明显的"文史互证"倾向。然而这种军阀叙事独特的文学价值还未完全受到文学批评的关注,因此,本文旨在打捞乡土小说中悲情难抑、沉痛发力的军阀叙事,通过分析其中的四川军阀及其特征,来探索其背后独具特色的地方经验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国时期四川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赴欧美留学 ,其间还出现过两次高潮 ,即“五四”前后的留法勤工俭学和留苏高潮、民国晚期的留美高潮。留欧美学生的总人数虽不及留日学生数 ,但产出的高级人才却比留日者多。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集中于四川教育界 ,他们在四川教育的改良、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四川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而加速了四川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一种地域文化必有其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符号,四川方言和川剧就是四川地域文化的两个重要符号表征。二者同为四川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四川方言可以认识川剧文化乃至四川文化。在川剧文化中,四川方言是富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说多唱少、浓郁的地域性和生活气息、以及诙谐幽默等可以说是川剧在语言上的亮色。不仅如此,川剧中的四川方言还折射着四川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川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四川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语言风格等,都可以借助川剧及其语言得到全景展示。  相似文献   

18.
从龙山时代晚期开始,成都平原的文化就同周边文化有一定关系。二里头时期,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通过三峡进入四川。夏、商文化进入四川,催生了古蜀文明。春秋时期,由于秦、楚的兴起,阻断了蜀与中原的联系,使古蜀文明的发展一度走向低谷。战国早、中期,古蜀文明再度辉煌。秦灭蜀后,蜀文化一步步削弱。到西汉,汉文化逐渐取代了蜀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文化年鉴》2009,(1):152-154
聚焦四川汶川地震该节目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以上海东方卫视和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为平台,连续并机推出的大型直播报道。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即派出第一组特派记者奔赴灾区报道,东方卫视迅速反应,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节目版面,于次日起在全国地方卫视中率先推出“聚焦四川汶川地震”特别直播节目,运用现场卫星连线、新闻回顾、背景分析、嘉宾访谈等多种综合手段,第一时间连续推出大板块、大容量的特别报道,及时报道灾区抗震救灾最新信息以及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四川的文化具有浓厚的"盆地意识"和"酸化"特征。现代四川作家以个体的生命之力进行了"精神的突围",从而从文学角度突破了四川文化发展的瓶颈。现代四川作家的"精神突围"主要表现在创化传统、对外开放和文化融合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文学和文化如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现代四川作家给我们提供了正反面都有的经验和教训。从文学的视角来讲,当代四川的文化建设应该很好地总结现代作家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