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读罢仝建设《取消语文教参如何?》(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一文 ,初觉耳目一新 ,拍案叫绝 ,但冷静思考 ,我觉得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教参”的编写者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优秀语文教师建议的基础上 ,迅速编写出版理想中的“教参” ;另一方面 ,我们决不能坐等 ,要放开眼光 ,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一、吸收。无论哪种“教参” ,毕竟都是由资历颇深的专家、学者、教师编写的 ,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吸收 ,为我所用。如对教材重难点准确的把握与分析 ,对作家及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建议”中对“教学设计”的建议 ,特别是优秀…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里一篇课文的编排除了文本之外,总是配以“研讨与练习”栏目。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当前语文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可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却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内容一许多老师面对“研讨与练习”,要么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至于怎么思考往往没了下文,要么是老师拿着教参给学生念念答案.  相似文献   

3.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3课《风》这篇课文,“节选自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第五章”(教参P83).“这篇课文写的是解放前北京春天的风”(课后习题1),“展示了旧北京破落衰败的景象”(教参P81).  相似文献   

5.
【设计思想】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和苏教版《语文》九(下)第二单元的教读课文,需用两教时。苏教版教参明确指出,第二单元参考教学目标为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怎样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呢?究竟捕捉“什么”才能“迅速”呢?捕捉住哪些有规律性的内容,才能迅速概括出事情.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第一教时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可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外 ,还应该对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更高的要求。现行的教参却对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了明显的束缚。从教师的角度说 ,授课过程中对某篇课文 ,某个问题按一套教参备熟了之后 ,造成思维定势 ,本身不去启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那又何谈去启发学生 ?上边考试时按教参出题 ,教师也只好按教参授课 ,即使有人想到这种方式的弊端 ,但忧于偏离教参学生成绩上不去 ,试题只有一套标准答案而不得不压下“创造”的念头。长此下去 ,语文教学的误人子弟现象将愈演愈烈。教师自古形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和“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8.
一篇课文怎样解读才算到位?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教育模式下。“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一篇课文让学生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教师只要根据“教参”的提示把有关课文的方方面面知识或答案“转述”给学生。学生只需记住这些知识或答案能够对付考试就行了。所谓阅读教学.其实只是“教参”的读者在阅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阅读的结果。教师的全部工作也只是当好“教参”的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中介人”而已。有人把教师讥为“二道贩子”.道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尴尬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姜静 《现代语文》2009,(8):100-100
这似乎是一个幼稚的问题。有哪个语文老师不读课文的?可事实是,确有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在这一点上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也许有人会说,语文老师不读课文,怎么备课上课呢?这大可不必担心,有教参呢。教参上写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足可以照搬到课堂上去“贩卖”了。不过,课文还是看(不是读)过一遍的。看过一遍,仅此而已。看来,语文老师读课文,怎么读,有必要赘言几句。  相似文献   

10.
刘光明 《四川教育》2003,(12):19-19
语文兴趣不浓语文教师成天在忙碌些什么?翻烂的课本、教参、试卷,一篇篇被肢解的文章,一次次乏味的考试……真正的语文连影儿都没有。语文教师喜欢语文本天经地义,然而调查情况并非如此。调查显示,中学语文教师看过“四大名著”的仅占调查人数的20%,看过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更是凤毛麟角,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接触者也很少。布鲁纳说:“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一个不懂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怎能让他的学生感到语文的“刺…  相似文献   

11.
读罢仝建设《取消语文教参如何 ?》(见《语文教学通讯》2 0 0 0年第 1期 )一文 ,初觉耳目一新 ,拍案叫绝 ,但冷静思考之余 ,又颇有一些异议。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现行“教参”抱怨甚多 ,“教参”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消极影响也显而易见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语文“教参”实在取消不得。理由有三。一、目前 ,中小学语文老师素质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能娴熟地把握教材 ,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各具个性的语文教师毕竟是少数。在短时间内 ,我们无法对这些素质不高的教师大“换血” ,也不敢奢望在一段时期内通过行政和教研部门的“速成”培训 ,让…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统治地位。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练习,要紧扣教参观点和高考考点,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只有复制粘贴的功能,没有个性发挥的自由。条条框框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剥夺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权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成一件苦差事,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语文课堂沉闷枯燥,教师学生都像负重上山的前行者,苦不堪言。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尴尬无奈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教参》误区——《教参》不应成为教师教学的拐杖,而应成为教学的“指南针”《教参》是语文教师的主要参考书,它可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大纲》的内容,熟练掌握和驾驭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正因如此,《教参》也就成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拐杖。但我们知道,《教参》对一篇课文的分析主要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层次、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等内容,这些知识点无疑也是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许多教师也惯于讲这些知识,一是讲起来方便自如,二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参考书(以下称“教参”)对语文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广大语文教师依靠这一“拐杖”,在语文教学园地里辛勤地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对待语文教参上,目前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教师不钻研教材,不研究教学对象,照抄教参上现成的答案,照搬教参上现成的教学模式,消极依赖教参;有的教师则盲目迷信教参,认为凡是教参上的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东两,学生要是敢怀疑或提出异议,教师便斥之为异端邪说。这些现象的实质是,教师没有了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教学了,这无疑给语文教学带…  相似文献   

15.
读贵刊200年第1期散i自语文教参如何》一文,觉得有商榷的必要。现在通行的语文教参,确实存在着许多弊端。但毕竟对教师、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师生,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这样一本参考资料还是有其价值的。更何况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将来这类资料将更容易获得,岂能以一个“取消”了之?叶老提出的“教参是个鸦片烟”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不是“叙参”本身的错,而是使用“教参”的人的错。这种“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垄断教参。似乎这是教师独有的教学范本,是教师的…  相似文献   

16.
对初中现代文学作品这一特定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对所有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有系统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把握?怎样做到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怎样才能在把握语文阅读教学规律这一“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初中现代文学作品的“个性”?借鉴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选文的分类,从定篇的角度,以鲁迅的作品为例来说明应该怎样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17.
苗蔚林是什么人?看茧蔚林的博客,很容易就能知道。《农村初中校长的管理随笔》25篇,以及后来的《新任农村中学校长的学期工作反思》系列,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博主是一位农村中学的校长。《把“教参”吃透,让课堂有些语文的味道》、《对初中语文“学案”与“巩固案”的建议》、《初中语文教学要“去政治化”、“去道德化”》,以及《高效课堂教学建设思考》系列,明明白白告诉你,博主是一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教学研究者。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接连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尽管这些公开课上得很花哨,但我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对劲,有很大“作秀”的成分,没有做到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老师设框框,学生套框框”的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别看语文执教者们用尽了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始终没改变老师背教参,念教参,学生记标准答案,套标准答案这一轮回。老师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小,思考时间少,束缚了教学的活力。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堂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那种浓浓的念教参,背教参,用教参所告诉的一切束缚学生思维的味道。甚至有些老师战战兢兢,恐…  相似文献   

19.
朱泰松 《教育文汇》2007,(10):43-44
不知不觉间,我已教了10年语文了。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们仿佛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教师教学用书》上关于文章的解析忠实且惟恐不能忠实地搬给我们的学生,有时甚至担心学生的理解与“教参”相悖了。可笑吗?不,可悲!阅读本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而这种以“教参”为准绳的思维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多少有益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20.
农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观念陈旧、封闭,突出表现在:一篇课文只有一个中心意思,不符合教参答案的就要判错,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很不适应新课标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