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文化战略决策,而中国文学典籍的翻译是华夏文化向西方传播很好的途径之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杨译《红楼梦》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特点和翻译策略以探索中国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尤其是英译《围城》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在翻译过程中,因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者往往忽略了翻译的功能研究,使得目标读者难以真正享受作品的内涵。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利用功能翻译理论对《围城》英译版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林式译本《浮生六记》成功再现异质文化,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鉴于此,以林语堂《浮生六记》为例进行英译研究,以翻译生态论为引导,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深入了解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思想与策略,从而打开文化翻译的镣铐实现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4.
《围城》作为中国的名著,从未被学术界和文艺界的狂热者忽视过。由Jeanne Kelly和矛国权翻译的英译本《围城》,在西方文艺界引起了轰动,并且好评如潮。很多学者认为,《围城》的英译本顺应了西方读者和西方文化。然而,这究竟是一种顺应还是一种暴力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主要从几个部分进行展开和讨论:首先,在分析前人对《围城》英译本的评论后,提出观点,翻译即归化暴力;以贝尔曼的异质性与韦奴蒂的差异的伦理为理论框架,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最后得出结论:翻译的归化暴力在《围城》的英译本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罗玉枝 《文教资料》2010,(29):57-59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围城》作为一部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力作,其极具特色的语言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该文运用关联理论对《围城》中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运用明喻、拟人和讽刺等修辞手法语句的翻译来诠释关联理论在《围城》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蕾  黄菲菲 《海外英语》2014,(17):176-177
《围城》作为一部贯通中西方文化的力作,其极具特色的语言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该文运用关联理论对《围城》中修辞格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运用明喻、拟人和讽刺等修辞手法语句的翻译来诠释关联理论在《围城》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根据,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按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文章认为为使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内容,译者应选择顺应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大规模对外传播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英译更需与本土译学理论相结合。该文尝试以胡庚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对《围城》中四字格的英译进行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判断四字格本身的历史性、结构性,以及在上下文语境中获得的修辞性、交际性,选择意译、增译、词性转换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7,(3):88-91
译者的文化身份影响其文化态度,决定其翻译策略的取向。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译者文化身份兼具民族性和杂糅性,在英译《湘西散记》时,民族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大量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传播中国特色本土文化;杂糅性的译者文化身份使得他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对待翻译,灵活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让部分译文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1.
顺应论是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学研究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翻译也不例外。在《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本中,译者葛浩文选择顺应英语语境,即英语读者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使译本在英语世界易于接受,获得大量好评。但同时,对中国的文化特色也存在一些误读和屏蔽。  相似文献   

12.
从维索尔伦顺应论视角下的语境顺应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发现,在本土纪录片字幕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顺应目的语观众的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文化的正确、高效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思想革命,肯定了译语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围城》英译本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灵活采取翻译方法对译语读者进行关照.一方面,译者迁就译语读者现有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关注了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以及认知心理,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译者向读者输入异语文化成分,提高读者的认知能力,开拓读者的接受视野.  相似文献   

14.
论文基于文化负载词定义的基础之上,围绕着英译本《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归纳总结了译者在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如何使用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提出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基于译者翻译目的、译者生活文化态度及读者的关注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当代戏剧中蕴含了许多儒释道文化元素,常常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过程传递到英语世界。英译剧本对佛、道两家宇宙观念和儒家治世观念的文化移植尤为突出,译者在翻译剧本时除了呈现剧情,也展示了儒释道精神的内涵,能够激起西方读者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观,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系列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任务是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其译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林语堂有选择地编译了中国经典作品《论语》,其翻译行为顺应了当时目的语读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语言特征,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英译中国古典名曲,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就《胡笳十八拍》一曲,从现代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出发,探究和比较现存译本,提出将《胡笳十八拍》译为"Eighteen Stanzas in Nomadic Reed Pipe",并附乐曲英文简介,以此将中国名曲《胡笳十八拍》以及"文姬归汉"的历史悲情故事介绍给西方读者,引起共鸣,推动世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使用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人们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要做出动态顺应。文章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的"一"字成语的翻译进行探讨,认为译者只有顺应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才能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相似文献   

20.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作者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通过对霍克斯《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进行归类分析,发现霍氏译本中人名的翻译是译者顺应了人物身份、语境关系、受众文化心理、审美需求以及人物性格特征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