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在《我谈写文章》(《新闻战线》1979年第4期)一文中说:“‘词汇’一词来自英语的Vocabulary(毛主席说的即‘语汇’),指的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斯大林叫做‘词的总和’)。现在有人说‘某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汇。’那就错了。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  相似文献   

2.
先看两个例句: (1)“它总结千百年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精典验方……”(《中国经营报》1999年2月2日第24版《失眠者与睡得香》) (2)“‘三毛’作为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一生的心血之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典之作。”(《工人日报》1999年2月14日第2版《“三毛”何日回张家》) 查各种汉语辞书,均无“精典”而只有“经典”一词,  相似文献   

3.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30日第3版,即《新闻评论》版头条“社评”文章《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在论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不与道德伦理的沦丧密切相关”时有这么一句:“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民所不耻,今天却又在各地悄然登场,这还称不上是道德伦理的沦丧吗?”这里的“不耻”一词,笔者以为“本报评论员”的理解有误。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无“不耻”一词,却有“不齿”条目。时“不齿”一词的解释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人所~”。这个意义,恰好符合《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一文所论之意,即“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们所‘不愿提到(鄙视)’”。  相似文献   

4.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今年3月10日第五版头条刊登的《对当前音乐演唱风气说几句心里话》一文中说:“我们要吸取世界各国真正好的东西,扬弃别人不好的东西,不能不加区别地‘兼收并蓄’,更不能把别人都已扬弃的糟粕当成好东西照搬过来。”其中“扬弃”一词用得不当。  相似文献   

6.
吴万里 《报刊之友》2010,(8):113-113
翻开4月2日《新民晚报》A20文娱新闻版,赫赫然头条新闻就是“《‘深负重望’?没这个词啊!》(主题)《咬文嚼字》‘咬’住著名作家池莉》(副题)”。新闻来源是上海的《咬文嚼字》杂志本年度有一项活动,  相似文献   

7.
吴万里 《今传媒》2010,(8):113-113
翻开4月2日《新民晚报》A20文娱新闻版,赫赫然头条新闻就是"《‘深负重望’?没这个词啊!》(主题)《咬文嚼字》‘咬’住著名作家池莉》(副题)"。新闻来源是上海的  相似文献   

8.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9.
《文汇报》3月27日第1版“观察与思考”栏《规模生产离不开规模销售》一文说:“上海有些产品曾达到相当的规模,‘辉煌’一时,而今不少成了昨日黄花。”其实,汉语中并不存在“昨日黄花”这一词语,有的只是“明日黄花”这条成语。黄花是菊花(秋菊)的另一种称谓。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意是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过,黄花即将枯萎,也就提不起人们观赏的兴趣了。后用以比喻过时事物。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对新闻出版的研究偏重于报纸和图书,近年发表的有关杂志、期刊的论著明显增多,这是个可喜的现象。对于“杂志”和“期刊”的词源和概念,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这里想介绍一下所知的情况,并谈谈个人的浅见。刘正埮、高名凯等编《汉语外来语辞典》认为中文“杂志”一词源自日文“雜誌”,意译英语magazine。张觉明的《现代杂志编辑学》也认为“杂志一词应是渊源于日本语言文字的移植”,说“Magazine一字在中文的译名并不是‘杂志’(此词系日人先用,日本人把各种定期出版物都叫杂志),而是一个很特别的  相似文献   

11.
1986年8月25日《新疆日报》第四版“教育随笔”栏里,刊登了一篇《请勿轻易把失足青年推出校门》的短文。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这三个中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青少年,豆寇年华,……他们的失足不但是本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这里,“豆寇(应为“豆蔻”)年华”一词用错了。按《辞海》的解释,“豆蔻”有两层意思:(1) 植物名;(2) 喻处女。一般形容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这里用来指十六七岁的男  相似文献   

12.
“接合部”和“结合部”是两个异形同音词,含义不同。一些报刊对这两个词常常混用,现举2000年1至4月《燕赵都市报》上几个例子: ①1月11日2—23版《唐山明天会更美》:“据市园林处绿化办负责同志介绍……生活小区绿化新景观、城区门面新景观、城乡结合部绿化新景观……” ②1月15日第3版《今年饮水更放心》:“公司计划将市  相似文献   

13.
“8月31日1版《‘犯罪专家’美梦未醒已就擒》中,‘同时还要准时上网与他视屏聊天’应为‘视频’”、“8月22日4版《本周高速公路通行情况》中,‘换从吴家港站上高速公路’应为‘伍家港………这是《楚天金报》在最近一期《市民金言》专版中,向读者公布的“读者纠错”内容。 从今年3月份以来,金报“请读者找差错”活动一直坚持不断,至今已开办近20期,赢得了越来越多读者的真诚信任和热情参与。目前,这一活动已成为金报开门办报、与读者诚信沟通的一大品牌。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22日,《南京日报》以“实践‘三贴近’,创新走市场”为指导思想,实施改扩版。这次改扩版,是南京日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从启动之日.起到今年3月30日,报纸由原来的16个版扩为32个版,3月30日以后又扩为40个版,分成A、B、C、D四叠。改扩版后的《南京日报》,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12个字印在了报眼上。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一些编辑时兴玩“词意大转换”的游戏。这不,“蒸发”一词就超出了原先的物理概念。3月13日,上海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李湘接了广告丢了主持》,文中称:“上海有线影视频道的黄金节目《品头论足》出现惊人变动——‘快嘴’李湘突然‘蒸发’,取而代之的是北京主持人胡可……”  相似文献   

16.
“猞猁”一名,当截缩自“猞猁狲”,而对于“猞猁狲”,不同语文辞书的处理不尽一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辞海》(1999年版)均未列“猞猁狲”词条,前者在训释“猞猁”时也未提及“猞猁狲”,后者在“猞猁”的释义中说明“别称‘猞猁狲’”。《辞源》(修订本,1988年版)、《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则把“猞猁狲”列为主条目,前者未设“猞猁”词条,后者将“猞猁”设为参见条目,用“(猞猁狲)又称猞猁”将两条目联系起来。在此问题上,侧重于反映词汇共时使用状况的辞书优先解释“猞猁”,而力图廓清词汇历时沿流的辞书则更关注“猞猁狲”,但后一类辞书中也没有阐明三音节单纯词“猞猁狲”的语源理据。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告别缺水的日子》(原载《河南日报》2003年8月25日一版)获得200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奖一等奖,细细想来,这其实是一篇被“逼”出来的好新闻。原来,2003年夏季《河南日报》在一版开设了一个专栏,名为“潮涌中原———‘三个代表’在河南的生动实践”。报社记者部就此专门给各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的《读者论坛》办得很活跃,可是也有为文而文的形式主义现象。这里举一个“自相矛盾”的例子,供贵刊编辑同志研究。去年《新闻战线》第10期第30页,登了《“词”和“词汇”别混淆》一篇短文,指出“词汇”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它和单个的“词”的概念不同,不可混淆。这无疑是对的。然而到了第33页,贵刊在刊登老舍同志那篇《记者的语言修养》一文时,就置前文的议论于不顾了。请看:老舍同志文章在第19节里说:“文章单调,是因为只知道那几个词汇,没有办法选择。”这里的“词汇”不正是“词”的误用吗!我认为,老舍同志偶然出现的笔误,本不值得大  相似文献   

19.
1月30日《北京青年报》B2版上,一篇题为《潘石屹把作秀进行到底》的文章中说:“潘石屹出生在甘肃省天水麦积山附近一个贫困的村子里,在‘黄土高坡’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由于爷爷是国民党的军官,‘文革’期间,读大学的爸爸被打成‘右派’送回了农村”此说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20.
何谓"阑珊"?     
《南方周末》2001年3月15日第16版《弟弟在北京》文中有句云:“我们漫步在灯火阑珊的北京街头,站在高大的立交桥上,品味着‘车流如水’、‘灯海似星’这样的词汇。”——由“灯海似星”,我们自不难想象,夜晚的北京街头,定是“灯火通明”或曰“灯火辉煌”的;那么,这“灯火通明╱灯火辉煌”的景象,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