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2.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3.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这是《老子》第十章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是我国养生家的“圣经”,几千年来指导无数追随此道者修为长寿。《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上面这段著名的养生“圣经”作如下解释。营魄就是魂魄。人的生命依赖它才能够存在,所以应该好好地保养它。魂静了人的志就不乱,魄安了人就能长寿。人的生命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统一,精神和形体统一(抱一)了就能长寿。道家的养生之道主张形、神并举,但更重视养神。祖国医学也认为,情绪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这五种情绪经常缠…  相似文献   

4.
一文 《健身科学》2010,(12):18-18
“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生先养心,心秘无穷。究其根本,必先养其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一切法从心生,心先除病,欲求除病,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养心,心宽一寸,病退九尺。心治则百络皆安,心乐则百年长寿。  相似文献   

5.
刘嗣传 《武当》2010,(3):24-25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拼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  相似文献   

6.
以静养生古今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动、静养生现代健身观认为只有运动才能保健养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不衰”等名言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唯物辩证的养生论认为,动与静受阴阳规律的支配,有动有静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缺一不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强调运动养生一个方面,而摒弃以静养生的另一方面,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或动或静的养生方法才是正确的。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论述中国传统养生中静神养生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静神养生的方法,其方法有:少思寡欲、抑目静耳、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力。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9.
随时闭目养神:闭上眼睛可以养目,更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百病不生。需要注意的是,闭目养神时要做到放松、入静、顺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令全身经络疏通和气血流畅的良好养生效果。有研究表明,白天有闭目养神习惯的人,晚上更容易入睡,睡眠质量也高,很少做噩梦,可谓一种很好的提高精力的休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咽津调气,聚精敛神李昌源,男,生于1916年。系贵阳中医学院教授。李教授循《素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恬淡虚无”之明训,修身养性以求“形与神俱”他有两种独特的养生方法可供人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诗红 《健身科学》2009,(3):37-37
《养生论》中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说的就是春季最适合梳头养生。  相似文献   

12.
李冰 《武当》2005,(10):52-52
中医、针灸大夫和养生爱好者都知道神阙指的是人体肉眼可见的最大的穴位(肚脐)。丹道家将脐周区域称为丹田,中医脐疗更是祖国医学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敷脐、熏脐、蒸脐、慰脐等。古人为什么将肚脐称之为神阙呢?《会元针灸学》说:“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古老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养生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养生重在预防和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基本观点,并从饮食、精神、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防病延年:《黄帝内经》很早就确立了预防为主的养生观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早治防变的积极思想。实际上,《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了这种防病延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3,(3):29-31
七、性命双修(一)“性命双修”是武当拳功的主题,是仙道重生、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途径,也是道教养生思想的组成部分。何谓“性”?何谓“命”?《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三集,明代道人陆潜虚所著《玄肤论》中文日:“性者,万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性非命弗彰,命非性弗灵。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今之论者,类以性命分宗,而不知道器相乘,有无相因,虚实相生,有不可歧而二者。故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性则无极也,命则太极也。可相离乎?”意思是说,性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命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性没有命就不能显现,命如果没有性就没有灵机。性是命的主宰,就是神,是思想情志活动,是先天之性,真性;命就是精与血,是筋骨肉及形态外在表现,是性的基础。现在人将“性”与“命”分宗分派,不知道“道”与“器”的相互联系,“有”与“无”的互为因果,“虚”与“实”的相互依存,其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秦文军 《健身科学》2012,(11):13-13
司马承祯认为,在道教信仰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谓“道”,就是在养生的基础上使自己得到长生。因此,人生最大的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的本身,将身体的养护置于一个极高的尺度之上。但道教中的养生方法有多种,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坐忘论》则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承祯的养生思想:一是养生须静心。心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若心神虚静至极,意志平和,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6.
性理养生     
《武当》2007,(2):I0002-I0002
引言 自资深养生学者哲龙先生2003年推出“性理养生”以来,在炼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养生革命。“性理养生”以其卓尔不凡的功效受到了《婚姻与健康》、《健康生活》、《爱情与伴侣》、《婚姻与家庭》、《现代养生》,《武当》,《武魂》、《养生》,《拳击与格斗》、《少林与太极》等十几家杂志数以万计读者的热烈追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学练“性理养生”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八段锦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段锦”这一名词始见于晋朝葛洪《神仙传》(“四库全书”本)。其文云:“士大夫学道者多矣,然所谓八段锦、六字气,特导引吐纳而已。”(详见拙作《八段锦始于晋代》,载《体育文史》1994年第1期)葛洪本人是一位对养生导引很有研究、并且达到高水平的养生家。...  相似文献   

18.
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说:“嵇康日: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相似文献   

19.
由中医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内容可以看出养生原则,即体现或补、或泻、或调三条原则。 (一)养生求补:“补”是补充、补益、补养之意。机体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 即会表现为体质或体能方面的衰退,通过采取进补养生方法可使机体恢复健康。这就是《内经》所说的“虚则补之”原则。 (二)养生求泻:“泻”是排除、清理、  相似文献   

20.
王小龙 《武当》2006,(12):43-43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故精为生命之能源,内丹之药材。施之则生身,逆之者人圣。正如三丰真人所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