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夏的教育是西夏的统治者出于其政治目的而实行的,其教育大体遵循了宋代的教育制度。西夏的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创立了西夏文字,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实行的教育政策等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所要拥有的自豪感。无论从学校的设置还是伦理的推行,都显现出西夏统治者对于教育的重视。西夏的教育虽不完善,但也是我们研究当中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陈王”解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于秦二世元年起义于蕲县之大泽乡,起义军行至陈(今河南淮阳县),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曰"楚"和"大楚",所以陈胜称为"楚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当时的反秦力量也尊称陈胜为"陈王",如《汉书·张耳传》:"今陈王为天下首倡".又《史记·项羽本纪》说:"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相似文献   

3.
王闿运的"通经"观注重发挥《春秋》经义,讲求通经致用,经学自治依循修齐治平的传统思维。王闿运的"治事"观即领悟经典之道以外的实践能事。王闿运重视"通经",认为"治事"不如"通经",但在"通经"与"治事"中也十分注重作为桥梁作用的"为学"。  相似文献   

4.
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时期,反用中原王朝"以夷制夷"之策,对中原王朝推行"以汉制汉"之策,先后在隋唐交替之际和武则天废唐立周期间先后多次册封中原"可汗",如隋唐之交刘武周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册封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册封为"大度毗伽可汗",武周时期阎知微被后突厥可汗默啜册封为"南面可汗"。"以汉制汉"策略的推行,表明突厥统治者已精通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之术,通过适合自己的策略操控中原王朝,从中谋求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马晓敏 《现代语文》2014,(4):102-103
正《语文课程标准》为了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和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提供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在这个字表收录的3500个汉字中,有38个汉字属于《新华字典》的"王部"。这38个汉字的字义与"王"有关的极少,与"玉"有关的却很多,还有部分与"王、玉"无关。一、与"王"有关的汉字"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象一把下砍的大斧之形,上横是斧柄,下边是斧头。本义指"大斧",是刑杀之器,象征权威,故引申为"天子、君主、首领"等义。金文()填实,篆文()线条化,上边两横距  相似文献   

6.
殷商始祖"玄王"解释为"玄鸟所生之王"欠妥当。玄王应当解释为"北方之王"。  相似文献   

7.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本身的而不是对神的感情.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古人借"立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扬雄将自己的哲学代表作叫《法言》.在明代,小说家将小说或小说集叫做"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阐释哲学观点的说体文有渊源关系,在古人眼里,可以用小说来反映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的阐释,体现出明显的从"泛情论"向"情爱论"的转向,而这一转向又是与其整体抒情观相联系的。概言之,李东阳、李梦阳能认识到民歌之"情"的价值,但将其阐释为广义之情,并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偏见;李开先宣扬"今古同情",肯定当代民歌之"情",并点明其内涵为"男女相与之情";袁宏道则指出民歌之"情"实乃情欲,推崇其放任自恣的表达方式。从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阐释的变化上,我们也能够对文学思想受社会思潮之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吴君似乎有意要取一个浓缩了"文化人"之地的片断,来一窥人性之苟且与猥琐。在《才子佳人》中,她以罗岗文化站为叙事背景,以文化站长之空缺为叙事点,以细致结实、黑色幽默和深及人性的笔触将文化站寥寥几人围绕着功名利禄的形态一一绘出。表面上看,站长潘树荣和李东风的明里暗里的争斗最为明显和激烈。李东风散布传言说潘树荣是因为超生才被"贬"来文化站,又抖出潘树荣包二奶等猛料。潘树荣则骂由自己一手提拔的原广播站主持李东风"忘恩负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战争军事思想。老子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根源于统治者的贪欲,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违背"无为"之道。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应遵循征战之"道",要秉持"慈爱之心"、"贵柔戒刚",取胜之后也要做到"生而不美"。同时,《老子》中对为将之"道"也进行了深刻论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征战之"道"。"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