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石,是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伊塞尔发挥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领域在阅读过程中被具体化这一观点而创建的。所谓“召唤结构”,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不确定点和空白,它们是产生艺术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召唤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未定性。这首先是归因于文学作品特殊的存在方式,它既不是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古诗语言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充分肯定读者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文学文本中存在着一个“召唤结构”,也存在着“意义未定与空白”。“空白”就是指“作品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写出来的部分,是作者有意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内容。”“空白”不但赋予读者参与创造作品意义的权利,而且能够主动地召唤读者进入其中,  相似文献   

4.
阅读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召唤结构”,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会有不同感受,从接受美学角度说,这是由于每一部作品都有许多不确定点,它形成的“召唤结构”因读者经历、文化修养与性格气质的差异而形成认识上的区别,以此着重对艾米的《山楂树之恋》和贾平凹的《古炉》为范例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认为,作为文学鉴赏客体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意义”和“空白”,其含义是不确定的。正是这些因素,激发读者去寻求和补充这些不确定的内涵并赋予较确定的意义。这种不确定的因素称为“召唤结构”。那么这些不确性的“空白”是怎样构成的呢?(一)题材蕴含的丰富性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充分证明,有些情节或题材具有一种特有的潜能,它们往往能比其他情节或题材唤起多种的含义。例如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其主题的说法有20多种,至今专家学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陌生化理论被提出后,很多理论家和批评家都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并丰富和发展了陌生化理论。而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陌生化理论强调“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和陌生化理论一样,召唤结构通过未定点和空白来吸引读者的兴趣,是实现陌生化效果的一种途径。因此,召唤结构在本质上其实是对陌生化美学的艺术开拓,是另一种陌生化美学。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影响美学”。“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方法论,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倡。它是在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中去研究文学的一种学说。其理论核心是从接受者(即读者、欣赏者)的角度去研究、探求一部作品的意义结构。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接受理论”。如果把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当作一件文学作品的话,在教师的施教  相似文献   

11.
强化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现代接受美学“走向读者”“空白论”等重要的理论支点,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实践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启示。基于此,我们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理论思考。“走向学生”,确立主体意识接受美学与其他各美学流派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把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确立了读者主体性原则。接受美学的奠基者前西德的姚斯认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学作品是为读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作品”为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相比基础知识教育显得较为薄弱。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相吻合。本文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隐含读者”“意义空白”和“召唤结构”等概念,分析和解决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观教学设计问题、客观教学实施问题以及历史社会导向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中一个充满未定性的召唤结构,其价值也正在于它的未定性和多义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是高明的设计师,依据文本内容和价值的潜能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来设计作品的空白和未定性,达到最佳文学接受度,使读者获得最佳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16.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空框结构热情地召唤着学生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学生对文本空白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其不同的期待视野影响着各自对文本的感知方式和结果,阅读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课文的意义应该是从课文的召唤结构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互融合中生成的。而“补白”则是促进“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走向同化和融合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它使阅读更灵性、意义更丰富、感悟更深刻、课堂更精彩。一、促进理解“课文的‘召唤结构’要求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原有的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还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像、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课文的意义。”(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阅读理解是...  相似文献   

17.
文本的空白机制是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1969年出版的作品《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总结提出的,由于空白契合了中国古诗词艺术的特点,接受美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渐渐被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所引用,中国学界也形成了研究古诗词英译的空白研究的潮流。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则在这一方面给后来的翻译者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必须注重受众的接受心理,注重以文本的召唤力来吸引和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再创造潜能。新闻召唤结构的营造包括结构的空白化、表达的含蓄性和意义的未定性等。  相似文献   

19.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影响美学。”“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方法论,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倡。它是在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中去研究文学的一种学说。其理论核心是从接受者(即读者、欣赏者)的角度去研究、探求一部作品的意义结构。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觉得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研究也可以运用“接受理论”。如果把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当作一件文学作品的话,在教师的施教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不亦应该是接受者(即学生)么?我们不妨用一个图来表示“接受理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是研究美学问题的风靡欧美的横向性交叉学科,它的思想以其活力和可塑性而为许多学科所汲纳和融化。它的“共同创造”论、“期待视界”论、“召唤结构”论,为我们研究商品的存在方式、商品消费的审美心态、商品美的创造提供了新的思维视野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