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南澳一号”,一艘沉睡在海底的明代商船,渔民的盗捞打破了它400多年的沉寂。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例证,它免于再次被破坏的唯一途径就是抢救性发掘。“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2010年的“一号工程”。5月10日至20日,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水下直播,更让亿万观众目睹了“南澳一号”考古发掘的现场  相似文献   

2.
魏峻 《文化遗产》2008,(1):148-153
"南海Ⅰ号"南宋早期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南海Ⅰ号"本身具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本文首先回顾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过程,指出针对该沉船的考古工作是水下考古与海洋工程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全新模式。这一考古项目提倡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原真性"、"完整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曹劲 《文化遗产》2008,(1):154-162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经整体打捞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本世纪中国水下考古的盛大事件。对"南海Ⅰ号"持续二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保护,从此也将进入新的篇章。"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沉箱整体打捞法进行古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体现了我国文物保护、海洋工程的综合实力,开创了多学科进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水下(沿船)考古,在国际上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考古学的分支之一。我国的水下考古,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已经在广东正式建立了水下考古基地,而且还建立了国家级相关机构——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20年来,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展的项目十数项。本文仅以"碗礁Ⅰ号"沉船资料为例,通过出水瓷器品种、器形以及装饰风格等方面特征的分析,主要探讨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和海上"陶瓷之路"贸易情况以及清代瓷器外销路线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解析考古新闻“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焰 《新闻前哨》2002,(4):29-30
有关考古素材的新闻近两年来有愈炒愈热之势。从四川三星堆发掘、“彭公大墓”、老山汉墓、雷峰塔地宫开启,到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报纸追踪,电视直播,网上视频直播,可谓是全方位出击。媒体引发了受众对一向冷门的考古前所未有的兴趣与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2000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北京老山汉墓发掘,到世纪之交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勘探,再到去年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媒体介入文物考古报道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类似的  相似文献   

7.
1973年发现的“监视者”号(USS Monitor)是美国在领海外发现保护的第一艘历史沉船,该沉船及其周边一海里及上覆水体也成为美国第一处国家海洋保护区。它被认作美国海军的第一艘现代战舰,是北方联邦建造的第一艘铁甲舰,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锚地战役中改变了南北战争局势,具有独特的科学、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被列入国家历史地标。水手博物馆藏有历次调查取回的文物,尤其是作为“监视者”号国家海洋保护区的主博物馆,有力支持了1990年代沉船部件提取及其保护和展陈,它参与了“监视者”号沉船考古调查发掘,开设了“监视者”号中心,其保护实验室和留在原址的船体也向公众开放,已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军事博物馆之一。通过梳理“监视者”号沉船的价值、发现及其呈现的考古信息、提取理念和方式、特殊文物处置,探讨对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博物馆》2009,(3):111-111
2008年12月5日,宁波博物馆“东方神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正式开放。该展主要以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以上林湖为代表的越窑青瓷文化,以五山十刹天童禅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及浙东学术文化、宁波帮、水下考古等研究为学术支撑,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路”为主线,展示宁波自河姆渡文化肇始的7000年文明史和“海上丝路”的发展繁荣史。  相似文献   

9.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许卫红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谈及中国历史,秦始皇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他横扫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护社稷。在普通人心中,他的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今天,我们能够了解秦始皇的唯一凭证,就是兵马俑和古咸阳城遗址了。作为一名考古“大咖”,本书作者带领读者走近秦始皇的“地下军队”和“不动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下考古的迅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大量珍贵水下文物的同时,更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其发掘品的脱盐、脱水及防腐问题便成为水下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中一个不可回避和首要解决的问题。而水下发掘陶瓷器脱盐保护的研究正是这方面工作的投石问路之举。  相似文献   

11.
石屿二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石屿东侧的珊瑚礁石上,未发现船体痕迹。2010年度的水下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均为瓷器,有元代青花、卵白釉、白釉、青灰釉、酱釉等几类。这些瓷器分别产自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晋江磁灶窑以及福建地区的其他窑场,均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输出商品。尤为珍贵的是,出水的元青花瓷器为国内水下考古工作中首次发...  相似文献   

12.
志远 《档案天地》2008,(6):44-46
2007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作为“嫦娥一号”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应邀出席,获得“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受到表彰,并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13.
考古发掘和发现素材的报道属于文教新闻的范围,套用文教新闻里“亚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的用法,作为文化新闻分支的考古报道,我姑且定义为“考古新闻”。目前新闻界对考古的一些过分炒作既损害了新闻客观真实原则,又违背了考古学的科学规律。应提醒“考古新闻”报道者,你的作品怎样在客观真实原则基础上实现与考古学的嫁接呢?在这里有必要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4.
“民生档案”研究“冷”与“热”现象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生档案”研究的“冷”与“热”现象 “档案服务民生”或称“民生档案工作”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档案局于2007年12月29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档发[2007]12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自觉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范畴,积极探索民生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情报研究工作必须“稳住”孙学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91年,国家科委颁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6号)“国家科学技术情报政策”明确规定:“情报研究是对情报的深度加工,属思想库范畴。各级情报研究部门应做好为决策和为科技服务的工作,注意为经济...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四期上发展的《谈谈校对的视力保护》一文,对保护校对视力问题作了科学的分析考察,是一篇好文。但文章中提出“五号以下的字体”对眼睛较易疲劳,“五号以上的字体”对眼睛较舒适,既有“五号以下”,又有“五号以上”,引起我一点想法。“五号以下的字体”,包括新五号、六号、七号等字体,毫无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不能只有一种信源,而至少要有两到三种信源相互印证. 新闻界和历史界的关系,似乎挺近,又似乎挺远.的确,不少历史界的名人,比如易中天,是新闻界捧红的;有不少考古现场,是新闻界捧热的,比如海昏侯墓——如果不是新闻界捧场,很多人可能连“海昏侯”是谁都不知道. 可有时候又的确挺远.很多考古发现,考古界的嘴巴密封得宛如纪委、检察院,只有秘密发掘一两年甚至几年之后,确信即便媒体报道也不会影响工作之后,才给媒体“通风报信”…… 他们的谨慎是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视,文物方面的新闻成了读者关注的一个热点.像2007年广东“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水,2009年位于河南省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的发掘,2011年山东定陶“黄肠题凑”汉墓的发掘,以及2011年开始发掘的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等,都引起国人广泛热议.许多文物考古新闻的大量报道,在普及国人的历史知识和增强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带动起一股收藏热.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伊始,党中央发布了针对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继2004年之后,中央连续两年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反思当前我国传媒的“三农”报道,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  相似文献   

20.
胡焕军 《大观周刊》2013,(1):249-249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有物资的支持,也要有精神的支持。农村文化应体现“三农”发展内在要求,发挥文化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农村劳动者的全部智慧、力量和勇气,为“三农”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又是关于“三农”问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六年以“三农”问题为中心的一号文件.可见.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文化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三农”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