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依文 《新闻界》2000,(4):25-27
春来秋往 ,岁月匆匆。伴随着一声“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 ,《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如今已报道了2000多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优秀分子。它一反过去人物报道以介绍事迹为主的方式 ,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访谈 ,让人物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直接地、面对面地、近距离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袒露自己的思想 ,表达自己的主张 ,张扬自己的个性”① ,这种方式灵活、自由 ,更便于探索人物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 ,既突出了人物的先进性、独特性 ,又显示了人物的丰富性、多面性。这就使《东方之子》在人物报道的视角上突破了过去…  相似文献   

2.
用全息投影技术制作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演唱会,是通过以它为主题的连锁性的创作活动发生的传播现象的结晶。本文分析真人歌手演唱会和《初音未来》演唱会的传播模式,研究了在《初音未来》演唱会发生的人与虚拟人物之间的传播现象,结果表明,《初音未来》与观众之间的传播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人物访谈的提问艺术——观《杨澜工作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玲玲 《视听界》2002,(5):64-65
《杨澜工作室》自1998年1月创立以来,最先在凤凰卫视播出了两年多,而后又由阳光卫视制作播出,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节目的覆盖曾占整个凤凰卫视的十分之一,成为名牌的人物访谈节目。它以世界各国知名人士为主要访谈对象,紧紧围绕以名人的故事抓住观众的心,与他们畅谈个人成长经历和感受。通过访谈,让观众去感受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名人,接近距离,彼此沟通,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等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2005年9月13日,CCTV-10科教频道的栏目《大家》进驻央视一套,与《东方之子》挤在了同一屋檐下。两大高手面对面,难免不为观众一番打量。在我国人物访谈电视栏目史上,《东方之子》资历老,比《大家》整整大了十岁,是我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鼻祖。《大家》栏目于2003年5月18日开播于科教频道,当时全国上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为SARS所牵扯,因此,这个栏目的出现显得“静悄悄”。但是,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大家》栏目凭着她落落大方的姿态一点点地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心中。从栏目名称上来看,《东方之子》和《大家》都是以“人”来命名的,而且…  相似文献   

5.
刘薇 《新闻传播》2023,(4):87-8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以楷模人物向大众传递社会价值,是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楷模人物专题片旨在记录现实人物的真实事迹,通过真人真事反映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在真实的原则上为大众展现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岭工匠》系列片,以新时代价值风向为引领,以全新的创作思路、沉浸式的电视语言,让观众与人物产生强烈共情,成为时代楷模人物专题片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6.
阳清 《图书与情报》2007,(3):122-125
《论语》是以语录为主要形式的哲理性散文,故而全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文本的语言特质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论语》语录形式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其记载、描写人物之文学价值和艺术功能的高低。《论语》所采用的人物独白、人物品评、人物交流、客观叙述等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亦通过不同的语录形式来付诸实现。总而言之,语录与人物的和谐统一,共同造就了《论语》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溶 《新闻前哨》2005,(2):96-97
人物新闻故事是近年来在国内电视新闻快速发展的一个节目样式,它适应电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以生动的形式讲述平民百姓的故事,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乡村发现》,在人物新闻中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用“戏说”或“说书”的播报方式,获得观众青睐,收视率居高不下。这些人物类新闻比硬性新闻要生动轻松,比人物专题要短小精悍,特别能调节一档硬新闻节目的节奏和色彩,提升栏目的品位,吸引更多层面的观众。  相似文献   

8.
综观国内谈话节目,从其对象和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访谈,嘉宾多是社会精英或演艺界明星,比如《艺术人生》《超级访问》《鲁豫有约》《对话》《枫云人物》等,节目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挖掘他们的异乎寻常之处,满足观众对名人的好奇心理,也使得观众从他们的苦难经历和成功经验中获得一些启示;一类是话题访谈,比如《实话实说》《背后的故事》《沟通无限》等,围绕一个话题邀请当事人或相关人士在演播室交流思想和看法,从而达到解疑释惑的效果。实际上,这两类是相互交叉的,话题离不开人物,人物也与事件密不可分,之所以这样分…  相似文献   

9.
董鑫 《东南传播》2022,(1):127-130
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通过民族形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的共情.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10.
以扶贫攻坚为主题的电视剧近年来要么因为题材过于明显的政治化而让人敬而远之,要么因为故事的虚构和演员的演技差而导致观众缺席.但《山海情》的完美收官不仅以最高的豆瓣评分成为主流国产剧的标杆,而且还凭借剧情的真实性、人物的典型性、情感的崇高性等艺术建构能力成为一种"山海情现象".该剧不仅以现实主义手法为观众树立了艰苦奋斗的意...  相似文献   

11.
牛慧慧 《视听》2022,(5):77-79
作为承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职能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应该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向青年观众传播,并使青年观众接受,是一个长期被探讨的命题.《觉醒年代》在青年性叙事策略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突破与创新.群像式人物塑造和立体化表达历史人物,让青年观众走近历史、贴近伟人,感受波澜壮阔时代中的命运跌宕;与时代对话和与人物共鸣,让青年观众在共情和...  相似文献   

12.
廖立胜 《传媒》2019,(12):6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冰点周刊》作为中国青年报旗下的特色刊物,它寓共情叙事于人物报道中,创新引领了新时期的人物报道理念。在我国遭遇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下,它继续将焦点对准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选取去典型化的叙事对象,采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和立体视角,同时营造出贴合时代背景的新闻意象,在以小见大中使受众达成思考与理解。纵观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人物特稿,《冰点》主要从理解、沟通、关怀三条路径达成共情叙事的目的,从而形成成风化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谍战剧《伪装者》因其创新精神,成为了2015年中国电视剧的佳作之一,广受观众的追捧与好评。本文从分析剧中的人物关系、台词特征和情节线索入手,细数了《伪装者》不同于以往谍战剧的艺术特色,呈现了谍战剧中正能量的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黄永胜  万远迪 《视听》2024,(4):108-111
《我的温暖人间》是一次充满爱与希望的记录,也是一部聚焦于普通平民生活故事的人文纪录片。它以分集、分段的形式讲述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不同人物每一阶段、每种情感之间存在的期冀与理想、责任与担当。作为一部影像书写的人文题材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以生活的影像书写了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共情与共鸣,以历史的影像书写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记录影像的书写唤醒了观众的时代记忆。该片通过影像书写、社会变迁、时代记忆三者之间的联系,达成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情感共识。  相似文献   

16.
朱灵 《东南传播》2021,(3):73-74
《邦尼与克莱德》作为新好莱坞的电影的开山之作,成功颠覆了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片,作为美国现代电影的里程碑,以"反传统、反文化"的形象改变了观众对于好莱坞的认知.存在主义思潮、反类型化的人物设置、电影语言三方面讲述新好莱坞电影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大型人物访谈节目《大家》,今年已经走过了第五个年头,作为一档能够体现主流价值观与国家电视台风范的高品质节目,《大家》栏目得到了观众和业界人士的高度认可和赞赏,成为精品栏目之一。它对嘉宾的选择及节目中个性化的呈现方式,它所开创的口述历史的电视手段,它从品牌节目到品牌活动的演化与融合,不仅使观众在关注知识巨匠们独特生命历程与人格魅力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区别于其他表演类的选秀节目,《顶级厨师》提供给选手的是追求美食梦想的机会。该节目因其精巧的创意构思和成熟的电视表现手法获得了稳定的收视人群。美食作品不能通过电让观众感知,但是节目中的人物特色鲜明,形象丰满,已然成为了节目的收视亮点。在塑造这些人物上,节目重点运用了冲突和悬念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尤其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记者,有时与被采访者的对话还要直接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直接播发,所以采访现场谈话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记者如何提高与采访对象谈话的能力,一直是媒介从业者着重探讨的话题。看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东方之子”人物采访的观众都有深刻的印象,这个栏目的记者把所采访人物的特点表达得非常鲜明,所提的问题既有合理顺序,又有深度。从问话中可以看出,记者是有充分准备的。  相似文献   

20.
王嫣 《视听》2018,(11):60-61
在视听艺术中,语言艺术是最为奇光异彩的一抹,它的存在使得影视剧更加吸引观众目光。在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中,人物语言的运用成功塑造了人物性格、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深化了剧集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