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10年前的1896午,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历史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潮流几起几落,持续百年,绵延不断,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想着重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回顾这110年中国人留日史的历程及其对今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1896年春,清政府正式往日本派了13名留日学生起,至今整整100年了.百年中,大约有10万人赴日留学.从1896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50年间,留日生约5万多;此后的50年,尤其是近15年.留日生又有4万多.百年中有10万人的庞大的中国留学生队伍去学习和研究日本,自然对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探讨近百年中国留日生的走向及其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就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3.
刘作奎 《留学生》2010,(5):52-53
1901年,清政府将留学日本作为一项国策来加以执行,民间自费留日也多了起来,中国的留日学生数量开始激增。到日本去!向日本学习!成为一时间最为流行的口号,中国也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留日潮”。  相似文献   

4.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由于中国留日学生基数的猛增大大超出了日本留学教育的接收能力,日本文部省出台限制政策,颁布<收容清国人留学之公私立学校章程>.对此中国留日学生掀起了剧烈的抗议风潮.这不但是中国人留日史上的大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5.
此文系作者为纪念中国人留学日本100周年而作。笔触有力,饱含激情,反映出新一代留日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留日前辈的崇敬。本刊收到此文时已届1996年岁末,错过了留日百年纪念之机,但我们仍决定在本期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刘红云 《文教资料》2009,(10):86-88
清末民初的留日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然而却出现了留学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留日学生集体归国事件时有发生,达13次之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日本社会对留学生的限制和歧视,中国近代留日运动在战败中开端,留学生感受最深的自然是战败国的屈辱;然而日本朝野对留学生的歧视和限制却无处不在,强烈地刺激了留日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二是革命反清,追求民主共和.革命排满成为东渡日本的主要目的.留日学生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三是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成为日本首要的侵略目标,促使了留日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激起了他们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去.  相似文献   

7.
南京政府时期,留日归国学生掌握了主要权力。从党权上看,在此期的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中,留日生占委员的近1/3,占常委的一半以上。从政权上看,在1928.10-1946.5的政府委员中,留日生占52.4%;在1928-1949年15人次行政院长者中,9人次为留日者;在外交部长中,基本呈日、美、欧留学生三分天下之势,其中留日者独占鳌头。从实际作用看,先后掌握过对日外交实权者如黄郛、张群、戴季陶、何应钦等,多是留日学生。留日学生的双重日本观,对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归国留学生留下过光辉的一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8年以后的留学热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能产生哪些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尤其对于有志于回国报效祖国的留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和亟需探讨的问题。留日学者蒋一超先生近日投给本刊的“从两次中国留日高潮的比较试论当前中国留日学生之前途”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刊现选登该文第四部分“当前中国留日学生之前途”,希望对广大留学人员有所启发,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始于1896年,此后至1928年的三十年间,东渡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学成归国后投身于各个领域,特别对浙江教育领域作出了新的建设与革新,推动了浙江乃至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加快了浙江教育近代化的步伐。留日学生对浙江近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育场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为了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中国政府派遣了大量学生赴日学习。清政府派遣海军留学生赴日学习,始于1905年,此后又于1906年、1908年派出两届共100余人赴日学习。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也曾派出少量的留学生赴日学习海军。尽管这批海军留日学生人数及其影响远不及当时留英、留美海军学生,但是作为中国海军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成为海军参加此次革命的主力;参与近代海军的日常教育与训练,特别是参与东北海军的组建与发展,对东北海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参与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的建设与探讨,对中国近代海军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使中国传统观念嬗变。民族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要求改变旧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力倡“西学”,不少有识之士选择了赴日留学报效祖国的道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留日的政策,日本出于培植亲日势力的目的,也愿意接受留日学生。于是留日蔚然成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留日运动。直隶省是清末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游历官绅较多的省份,在北方各省中更是遥遥领先。这既得益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直隶地方官员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了直隶新政对人才的需求。留日人员归国后,为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后,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唤醒下,广大学子以“求学”为良药,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E7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也出现了留日学生群体,留日的发展蔚为风气。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西方化的引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无论其引导者是支持还是反对皇权。对于清政权,留学生是革命派还是支持派,取决于他们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看法,即清政权是否能够强大或是无可救药。19世纪的最后20年,传统的士绅和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仍然希望改革清政府,但到20世纪初,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坚信推翻清朝统治是拯救中国的唯一手段。他们在留学期间,支持或是反对其留学国家只是他们个人经历的部分结果,而中国与东道主国家的全面关系则更具重要性。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长期侵略和中美相对友好的关系是留美幼童支持美国而留日学生反对日本的更具决定性的原因。留学生没有盲目热爱或仇恨所留学国家,他们是客观公正的观察者和评论者。  相似文献   

16.
相比于北洋政府时期和抗战爆发之后的航空留学教育,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至抗战爆发前(1927~1937)的航空留学教育与之有很大差别。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制定了许多航空留学教育的规章制度,以加强对航空留学教育的管理。我国航空留学生,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组织派遣。其中,中央政府派遣的航空留学生主要包括学习飞行技术和航空工程的人员,其留学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和意大利。而地方实力派派遣的航空留学生主要是学习飞行技术,其留学国别较杂,留学时间短,成效一般。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航空留学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并形成了陆海空三军留学局面。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又加强了自费航空留学生的管理与控制,特别是1935年出台文件,禁止其他集团或组织机构私自派遣航空留学生。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在航空留学生派遣资格上,出现了学生与学员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在苏联的支持援助下分期选派了一批留苏生,以培养政治、军事等方面骨干,从而掀起了留苏热潮。但在国共合作破裂后,这股热潮即戛然而止,众多国民党员留苏生被遣送回国。随着归国留苏生人数的增加,建立相关留学生团体的条件也逐渐具备,以国民党员留苏生为主体的留俄同学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因其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特殊性而产生独特、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依附于汪伪政权的"中国留俄学生同学会"也粉墨登场,为日本帝国主义与汪伪政权俯首卖命。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中国政府决定从1978年开始恢复向国外大量派出留学生。在对中国政府派出留学生政策的研究基础上,对1980年向日本派出的第一批97名本科留学生进行了一年多的追踪调查,已确定了其中67名的现居住及工作场所,并和35名学生见了面,与28名学生进行了较详细的访谈。对这些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学生们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当时政府派出的目的。但由于回国后工作环境不适应、子女教育和外籍配偶等原因。又造成一部分回流或滞留不归。  相似文献   

19.
松本龟次郎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献身中国留学生预备教育40年。预备教育是中国留日学生必经的教育阶段。在中日关系风谲云诡之际,他通过创办东亚高等预备学校来直接教育留学生,并以出版日语学习教材的方式间接指导留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日友好及为邻邦培养栋梁之才的教育目标。松本龟次郎以自身微薄之力,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日友好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信仰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问题,而且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枢纽问题。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信仰与未来中国社会信仰结构的重组和变迁有很大关系。对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应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时镱.努力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