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展开对个体的规训,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展示了不同时代权力对个体的规训,其中视觉的规训有着不同的形式。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个体的自由,而是规训得更加彻底,这其中视觉的规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和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与福柯的现代微观权力观既存在着相似性和延续性,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他们都认为现代权力无处不在,权力既是强制性的,亦为非强制性,同时权力也是生产性的。福柯不再把权力当作一个政体,而是努力揭示在关系场域中权力的运作规律和绵延以及权力机制对个体的规训作用。葛兰西注重于对群体意识形态的统一规划和统治政权对这个群体的争夺,而福柯却注重权力对个体的询唤和规训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入手,探讨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欧茨代表作《奇境》中的权力规训,从权力的规训手段这一独特视角着眼分析权力对个体的控制和操纵。通过剖析《奇境》中彼得森一家在权力制约下自我丧失的悲剧,由此及彼地推及整个美国社会个体的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4.
权力借助惩罚与规训对个体加以改造,在《水浒传》中,体现等级秩序的王权,借助暴力和儒家文化对个体进行驯化。个体的文化认同显然是艰难和痛苦的。《水浒传》中人物的文化认同,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星期六》呈现出不同权力和话语的交锋。贝罗安利用权力凝视策略来构建自身权威,通过医学话语来劝阻巴克斯特的施暴行为,约翰以男权压迫孙女的女性意识和自由,显现出知识话语对人的道德规训;贝罗安与西奥、施特劳斯开展政治谈论,在博物馆面对首相失声,突显权力话语对个体的政治规训;黛西与贝罗安争辩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是女性和男性话语的对立,隐喻欧美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压制,折射出西方国家操控权力,实施帝国霸权和文化扩张的本质,体现西方社会对伊斯兰国家的文化规训。本文以福柯理论解读《星期六》中多元化权力场域,揭示权力话语运用政治、道德及文化合谋对人和社会实施多重规训,折射出麦克尤恩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处境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在福柯的研究中,学校不单是知识传授的教育场所,更是一所典型的规训机构,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场域。身体与时间不再仅归属于个人意义,微观权力将身体与时间置于学校的统整中,成为学校规训教育的客体实在与策略。在精细训练的身体与严格控制的时间共同的耦合作用下,学校规训教育的图景形成,学校教育出现了对身体的漠视与遮蔽、对时间的割裂与挤占以及对个体的惩罚与规训的教育异化现象。学校教育由规训走向关怀的可行之路是:关心身体,坚持育人为本的学校教育价值观念;关照时间,构建多样灵活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关怀自我,实现体贴个体的学校教育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7.
福柯认为规训是对人进行生产、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权力技术,规训在教育中的普及与泛滥导致教育的规训化,后果是人被异化。福柯的规训理论有助于增强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理解。当前,学校对学生的身体规训承载了太多文化的、社会的意义,学校教育在追求客观性、共同性、规范性,追求效率的同时,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忽视了人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田国秀 《中国教师》2008,(17):16-18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生活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师生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但因为它相对隐蔽,变化不居,往往被人们忽视。“规训”(discipline)是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与特殊的权力技术。福柯认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规训权力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师生关系。本文借助福柯的权力研究视角,解剖现代权力作用下师生关系的一些变化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21,(1):89-95
美国亚裔作家李昌来的小说《屈服者》以朝鲜战争为历史背景,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再现朝鲜战争和战后生命政治的运作机制。朝鲜战争产生的例外状态使士兵和平民都沦为不受保护的赤裸生命;战后美国社会以医学为运作装置实现对韩国移民个人身体的管控与规训;亲历者的视觉记忆和多视角记忆呈现为生命权力捕获、管控和规训的个体生存状态,也以记忆唤起对"被遗忘的战争"的回忆,批判生命权力对于个体生命的征用和管控。  相似文献   

10.
规训权力的作用——洛丽塔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规训权力理论,来探讨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在亨伯特和洛丽塔这张权力关系网络中,规训权力是怎样实施,怎样发挥作用的;在亨伯特话语之下,洛丽塔的话语权力怎样被剥夺,洛丽塔怎样被边缘化,成为"失语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暑假补习在乡村渐成风气。通过对湖南江坪镇一个暑假补习班的实地调研,从福柯的"规训"话语出发,描摹乡村儿童从自由自在地玩乐转变为被补习班拘束的"被规训"过程。研究发现,在补习初期,家长权威是主要的权力来源,家长通过自上而下的关系权力"逼迫"儿童上补习班;在补习班里,专业的规训手段、老师的显性权威和家长的隐性权威共同施加于儿童,以保障规训的顺畅进行。由此可见,补习教育的规训过程是持续、不间断的,可从补习班的管理追溯至家长的管束;规训实践的空间不仅包括补习班,也拓展至儿童的家庭;规训的权力来自家长、老师与补习班权威在不同阶段的调和。  相似文献   

12.
从福柯规训权力理论来说,杰克.伦敦在《海狼》中详细描述了魔鬼号上的规训权力体系及船长赖生如何运用层级监视、刚柔并施的惩罚措施等手段规训及征服船员及外来者。被规训者抗争的失败和规训者人生命运的转变印证了规训权力的不可抗拒性。  相似文献   

13.
在福柯权利观的演进中,《规训与惩戒》一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所提出的“规训权力”概念,使人们可以透过具体而细微的日常生活现象,深刻洞察现代社会各种组织建制具有的同构的规训性这一普遍特征。其中,福柯对学校教育与规训权利演进关系的反复描绘,也一再凸显出学校在型塑现代规训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幼儿园公共仪式中,权力对人的规训普遍存在。它主要体现为限定幼儿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监督,通过奖惩诱使幼儿自觉接受规训,以及用知识教育形塑公共仪式。规训不可避免,只有在对幼儿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切和追求中,幼儿园公共仪式才能减少狭隘的权力规训。  相似文献   

15.
身体不仅仅是身体本身,还是身体话语的媒介和权力使用的肉体.在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诸多女性的身体参与到了作品的叙事中,其中,驯服的身体、趋同的身体及反抗的身体的具体叙事,体现了福柯权力与规训理论中权力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及权力内部的反抗,反映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他者地位及她们的不满和诉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个体身体的空间性、境遇性、偶然性角度分析身体与意识、与空间、与力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美学作用。以对“田小娥”、“黑娃”的身体话语的分析,来看身体对权力话语的反叛和权力话语对身体的规训当中身体与权力的辩证关系,并通过身体来作为我们存在的象征,从而更好地感知世界。  相似文献   

17.
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独辟蹊径,其规训权力在教育中的蔓延,使得规训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特征。规训教育在学校中的成功运作显然应归功于规训技术的隐性实施。规训教育的内隐化、扩大化及其劣根性注定学校教育要向教化性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18.
《诚惶诚恐》是比利时女作家阿梅丽·诺冬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作家以西方眼光描绘日本社会现实,给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一次重新审视日本文化的机会。本文试图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诚惶诚恐》做深入细致的解读,围绕权力对人物的话语和身体的规训,以及主人公在困境中对权力规训做出的反抗,进一步探寻权力规训的方式和影响,希望能为现代人如何在权力规训下寻求出路,如何在反抗中寻求自我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规训权力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所提出的一种权力理论,它通过对动作、举止和态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观察、监视、检验、分类和规范以达到严格管理的目的.福柯向世人揭示了监狱、精神病院以及学校等皆是规训权力运作的场所.在教育领域内,师生冲突凸显了学校规训权力的运作.  相似文献   

20.
监狱是《半身》中的重要意象。梅尔监狱利用全景敞视结构监视女囚,对她们进行规训与惩罚。而维多利亚社会就是一个隐形监狱,玛格丽特因违背社会价值标准也受到监视。监视是"监狱"实施规训权力的主要形式,因此,身陷"监狱"的女性通过阻碍监视反抗规训权力,其中社会底层的女同性恋者的"反凝视"更是挑战了维多利亚社会的父权、阶级等级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使得小说具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主义色彩,体现其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