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事诉讼是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活动。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彼此在诉讼中的地位,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民事诉讼的体制性问题。如何调整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关系,是每一个国家民事诉讼法必须解决并加以规定的基本内容。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处分原则以及诚实信用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一规定确立了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处分的含义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是否行使以及如何行使由他自己自由支配。处分原则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始终。处分原则贯彻的好坏是民事诉讼活动能否公正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对处分原则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和基本内容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依法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3.
法官释明权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概念,是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的限制和补充,是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作用调整的必然。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当事人地位强化,法院职权弱化,但我国当事人法律水平和诉讼能力参差不齐,具体诉讼中仍需由法官引导,才能保证程序的公正、实质的正义,故我国民事诉讼中引入法官释明权制度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程序参与原则是程序正义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实质性程序参与是民事诉讼中辩论主义与处分权主义的综合或上位概括。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实质性程序参与是程序主体性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要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实质性程序参与就必须尽快确立辩论主义和修正处分原则。  相似文献   

5.
诚实信用原则对诉讼权利滥用之制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要求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和诚实、善意:滥用诉讼权利是违背权利设置目的,专门以损害对方当事人或国家利益为目的行使权利的行为.为诚实信用原则所禁止。各国均立法规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滥用诉讼权利的程序性惩罚措施,但并未规定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有效遏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切实落实诚实信用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确立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证据共通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有利于证据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案件事实的最大发现。证据共通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包括对立当事人间的证据共通与共同诉讼人间的证据共通两种形态。为保障程序的正当性,防止发生突袭性裁判,在法官决定适用证据共通原则之前,应当有一套有效保障当事人权利的程序。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在正文中明确了“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然而对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行为类型及相应的规制措施并没有予以划分和规定。因此应当对当事人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并以违反诚信行为所侵害的利益为划分标准,将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进行类型化,并针对不同类别的行为设置不同的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民事诉讼司法鉴定启动程序上,各地法院存在不同做法,使得一些司法鉴定费时、费力,不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分析民事诉讼司法鉴定程序在实践和法律规定上的矛盾。以及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鉴定结论在现有法律规范上的定位,提出民事诉讼司法鉴定启动程序应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并简化启动程序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实体法的指导原则,对民事诉讼法产生了显著影响。它要求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行为时,必须诚实、公正和善意,对诉讼参加人滥用诉权、作虚假陈述等不正当诉讼行为予以限制,同时禁止法官滥用裁量权、实施突袭性裁判,以维持当事人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最终实现诉讼程序公正。因我国的民事诉讼未实行当事人主义模式,民事诉讼法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时应特别关注对当事人正当诉讼权利的保护,注重防止法官滥用职权,维护制定法的稳定及尊严。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超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过程中,更加强调当事人的主体作用,法官职权得以弱化,这一变革对促进诉讼的民主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若过于强调当事人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法官对民事诉讼进程的指挥作用,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从而引起诉讼迟延。因此需就法官对诉讼进程的指挥作用予以规范,设立法院行使诉讼指挥权的原则,即依法恰当行使原则、中立性原则及不违反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上将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分为程序性的指挥权和实体性的指挥权,以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实质上的公正价值,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程序权。  相似文献   

11.
民事上诉权作为当事人的一项诉权,在制约法院审判权和安抚当事人的不满情绪等方面作用重大。然而,作为一种处分权,新民诉法对行使上诉权的要件规定得较为宽泛,且对滥用上诉权的行为缺乏明确指向性惩罚措施的规定。权利倘若不加以限制就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为了保证权利拥有者能正当行使上诉权,确保民事上诉权行使的结果产生预期的制度效果,在比较分析国外就该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现状的民事上诉权法律规制机制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病态的意思表示之下的行为若获得完全的效力有悖于意思自治之精神,因此各国民法通常并不赋予此类行为完全的效力,并由此形成了相关规则。撤销权的行使即是其中之一。文章从主体、方式、期间和效力四个方面对撤销权的行使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诉讼法缺乏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手段和程序的规定,既不利于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完成,又妨碍庭审公正及效率。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收集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  相似文献   

14.
在政党执政资源系统中,"社会"一词主要指公民社会。正是公民社会的发展,才有政党的产生。公民社会中的利益集团、民间组织和媒体是政党重要的社会资源。国外主要政党社会资源建设的经验借鉴主要包括:发挥利益集团的作用,拓展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发挥民间组织的功能,正确处理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发挥媒体运载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强化政治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举证责任作为民事证据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当事人的责任划分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举证责任制度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加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完善证人作证制度,建立举证时效制度等,对我国立法实践及其改革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就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法院所作出的陈述。对于当事人陈述的证据定位问题,证据法理论中始终未能科学地加以阐释。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始终将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种单独的证据形式加以规定,这一传统型立法模式不但影响了我们对这一制度内涵、功能和程序设置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而且使当事人陈述成为游离于诉讼之外的证据形式。完善当事人陈述制度的最佳途径是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并使其合理转向。  相似文献   

17.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具有本质差别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基于当事人的含意,即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着眼点在于法律行为是否已经存在。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则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在当事人之间引起了意思表示内容所追求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民事诉讼模式的特征、成因及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事诉讼都采用了当事人主义,而我国一直采用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确立,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弊端不断显露,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方向应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公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公民权利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公民权利不得滥用的原则和公民权利与时扩展的原则。我国公民在享有和行使其权利时存在如下的问题:地位的平等事实上的不平等、重实体权利轻程序权利、重硬权利轻软权利、重"小我"权利轻"大我"权利等。要推动公民权利的发展,一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二是要培养公民理性的权利意识,三是要与时扩展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