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7年我国颁布了新刑法,对1979年刑法作出了较大的修订.本文分析新刑法中对胁从犯的修改,并探讨如何对这一类犯罪进行认定和处罚,以加深对这一类犯罪的了解,正确地执行新刑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侵占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弥补了原有刑法中关于财产犯罪立法的不足。但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界对侵占罪的犯罪对象的性质及外延界定问题存在着不同见解,结合刑法理论与实践,对之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3.
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使得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问题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问题仍存在着立法缺陷,例如,单位盗窃应如何处理问题和单位犯罪能否成为累犯问题,本将对上述二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1997年的新刑法在第30条和第31条,对单位犯罪和单位犯罪的处罚制度做了规定,这是刑法理论界的重大突破。单位未完成形态问题是构建单位犯罪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不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正确认定单位犯罪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中外刑法学说,试图对几个关于避险意思的重要论点进行细致入微的技术性研析,以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外延,科学地确定其定义与范畴.  相似文献   

6.
侵占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罪名,弥补了原有刑法中关于财产犯罪立法的不足,但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界对侵占罪的犯罪对象的性质及外延界定问题存在着不同见解,结合刑法理论与实践,认为侵占非法财物仍构成侵占罪;遗失物,遗忘物均是侵占罪的法定对象,并应予以区别;隐藏物理埋藏物也是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7.
网络犯罪经历了计算机系统作为犯罪对象到以网络作为犯罪对象、犯罪工具再到网络作为犯罪空间的裂变。与此同时,刑法作为网络犯罪的重要调控法律也经历了数次演变。目前而言,网络犯罪对于传统刑法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客观不法行为、社会危害性以及犯罪形态等几个方面。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网络刑法应当做出积极回应,比如增设独立的"互联网犯罪"章节;提高量刑情节,增设职业禁止规定;实行严格责任,帮助行为与预备行为独立定罪。  相似文献   

8.
1997年的新地第30条,对单位犯罪做了规定,但这并不是对单位犯罪概念的界定,因为没有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对单位犯罪概念的正确界了明确单位犯罪的本持属性,不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农产品,对于正确认定单位犯罪有着深远的意义。对现遥多种多样的单位犯罪概念逐一分析其不足,在此基础上从主体主观、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等对单位犯罪进行比较完整的定义。  相似文献   

9.
在刑法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帮助学生理解犯罪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犯罪是刑法中的核心问题。可以说,刑法理论研究的一切问题,都离不开对犯罪问题的研究,而科学地揭示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利于我们理解刑法的各种具体规定。法律常识教材强调,犯罪  相似文献   

10.
试析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通肇事罪是实践中的多发犯罪。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重要修改。从而引发了理论上对其主观方面认定的颇多争议。本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借鉴日本刑法中有关理论,将“逃逸”行为单独评价,对刑法第133条规定的后段所体现的主观方面的心理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全国人大《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确定了集资诈骗罪这一罪名,新刑法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决定》的规定,形成了现行刑法第192条集资诈骗罪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该条明确将“非法占有目的”作为本罪的主观构成要素。在罪刑法定原则指导下,法律条文是认定犯罪的基础。因此,依据刑法第192、176、179的规定,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型犯罪的主要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12.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排除犯罪性行为。两者的相同点是目的相同、时间相同。两者的不同点是客体不同、起因不同、实施的条件不同、限度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   

13.
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应包括故意和过失,这在刑法学界居于通说地位,笔认为,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应仅为故意,首先,这是刑法谦抑性之客观要求,其次,这是由罪过形成过程及单位犯罪的目的性所决定的;最后,我国刑法也只承认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为故意。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刑法第384条有关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罪名及犯罪的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使对该罪的规定具备严密件,还应作必要的修改。  相似文献   

15.
交通肇事罪立法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肇事犯罪是一种多发性犯罪,为了有效制止交通肇事犯罪行为的发生,1997年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犯罪立法规定进行了完善,相关司法解释也为实践中正确认定及处理该类犯罪提供了依据.然而新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以避免理论认识上的分歧,正确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修订的刑法新增设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为对传统的贪污、贿赂犯罪规定的补充。但由于该罪在罪名确定、证明责任、犯罪主体以及法定刑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争议之处,直接影响了该罪在司法适用中的社会效果。为此,从刑法理论及刑事立法上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进行反思、整合并加以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职务侵占罪是新《刑法》规定的一种新类型的侵犯财产之犯罪,由于本罪在我国刑法立法史上属于一种新的犯罪类型,因而理论界对本罪在构成要件、定罪量刑以及本罪与相关的侵犯财产犯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见解。本文从职务侵占罪的定义出发,分析了职务侵占罪的主体特征.并对司法实践中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刑法关于聚众犯罪主体与我国刑法分则关于聚众犯罪主体的比较,对聚众犯罪主体的特殊性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我国刑法理论与实务界对聚众犯罪主体的错误理解和适用,提出了自己对聚众犯罪主体的理解,并对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刑法》在1979年,《刑法》的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改,增设了许多新罪名,侵占罪是其中一种,属于侵犯财产罪,本就增设侵占罪的必要性,法律特征和侵占罪与非罪,侵占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等几个问题对侵占罪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刑法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与调控有其质的规定性。刑法干预超过一定的度,刑法不但不能达到规范的目的,而且刑法自身也有变为“恶法”的危险。面对日益严重的犯罪现象,刑法立法不能沿着重刑化与犯罪化的轨道作单轨运行。刑法的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应当成为刑事政策的当然内容,构成刑法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罪之合理性要求的满足,意味着刑法的最后手段性与最轻刑罚要求。面对有着重刑化犯罪化倾向的刑法立法实际,刑法的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应当对我国刑法立法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