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磊 《青年记者》2017,(15):17-18
争议性科技事件,是指在科技领域中出现的某个具体事件或现象,引起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产生多方争议或质疑,形成了“争议场”的事件.这样的热点问题,通过媒体传播,持续发酵并吸引了更多受众关注,变成了争议性科技新闻.近年来,随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全社会科技创新气氛的日渐浓烈,越来越多的争议性科技新闻广泛进入公众视野,并演化成为舆论焦点、热点,如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学术成果真伪之争、中国是否该建超大对撞机、转基因安全之辩等.  相似文献   

2.
陈刚 《今传媒》2009,(11):23-25
从上世纪80年代关于"大学生张华舍身救掏粪工人"引发伞国关于生命价值的争议与讨论到近几年引发全社会广泛参与讨论的"许霆案"、"先跑教师事件"以及近期的"梁丽300万金饰案"等,争议性新闻事件一直是大众传媒报道的主题和热点领域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诸如"天津彭宇案"这样的争议性新闻事件不断出现。这样的事件大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议论,已经成为新闻媒体须要涉及报道的领域。那么,如何做好争议性新闻的报道呢?新闻事件与媒体本身不应双方唱着"独角戏",媒体应该在争议事件中把握好自身定位于哪种立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扮演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者、组织者、评论者、伸张正义者等重要角色。做好争议性报道,首先得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应始终保持着"把关人"这种身份来定位自己,绝对不能让媒体在争议新闻事件中定位的角色出现偏颇。  相似文献   

4.
陈刚 《新闻传播》2009,(11):17-18
争议性新闻事件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针对争议性事件报道的现实语境.探讨和分析争议性事件的特征、社会影响以及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模式和框架等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快报》"陈永洲事件"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伦理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媒体从业人员需要面向全球新闻传播、面向不断扩展的媒介生态系统、面向争议性事件开展新闻伦理实践,从而增强媒体机构公信力,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6.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8.
科技新闻是专业性很强的一类新闻,表述上失之毫厘,常常会导致新闻整体的失实甚至虚假。因此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密切相关,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本文借助对《新闻记者》10年来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的统计,分析了科技报道的三种"失准"类型,即解释性偏差、倾向性偏差、引用性偏差,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准确把握争议性题材的方法,指出不能回避"疑似成果",而是要深入调研,听取各方观点,从而做出客观、全面的科技报道。  相似文献   

9.
编辑老师:随着现代社会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往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大众传播时代正在向自媒体时代过渡。如果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中出现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争议性事件,那么我想请教一下我们学院的郭老师:传统主流媒体应当如何作为?是通  相似文献   

10.
上海踩踏事件报道争论主要集中在关于新媒体信息的传统媒体使用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新闻伦理思考,新闻伦理问题围绕这一事件开展,具有突出性和典型性,本文就此给予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卓 《新闻传播》2023,(18):77-79
本文立足于新媒体传播广泛普及的现实情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新媒体传播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就积极影响而言,新媒体传播促使普通公众逐步成为新闻价值的判断主体,进一步保证了新闻的时新性,并能够更多元地反映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诉求。从消极影响来看,新媒体传播也带来了“泛娱乐化”、虚假新闻泛滥及缺乏深度报道等问题。最后,从加大公众关注热点事件报道力度、抵制“泛娱乐化”与虚假新闻及做好深度报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社会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至少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入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媒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道路.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余丽丽  潘娜 《今传媒》2011,(9):32-33
本文以国美电器的"大股东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家财经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是怎样设置新闻框架、影响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最后分析该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框架。  相似文献   

14.
胡冰 《新闻传播》2023,(7):40-42
新闻是关于新近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其根本属性。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提到,互联网正在为人类赋权。站在时代的浪潮中,新媒体裹挟着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向人类呼啸而来,媒体作为时代的瞭望者最先感受到了这波变革。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多家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包括5G、VR、疫情地图等新兴技术报道疫情动态消息。但是,新媒体的内生特质所带来的行业准入门槛低、信息传播夹杂谣言、标题党泛滥等现象也带来一些隐患,新闻真实性置于危楼,亟待反思。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报道的分析,结合具体新闻事件,探讨新闻失实的危害,探究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探索如何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期可以约束和纠正行业乱象,改善新媒体行业乱象频出的现实问题,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阮开宇 《传媒》2024,(3):64-65+67
<正>深度报道是通过深入挖掘与描述新闻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呈现新闻内容实质的新闻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凭借深刻的报道内容与影响力极强的社会价值而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碎片化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娱乐化浪潮影响着深度报道的生产与传播,使深度报道陷入困境。为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媒体开展深度报道时应引入数据新闻,重塑报道的严肃性与深刻性,并与新兴媒体融合,改变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与生产模式,从而实现深度报道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争议性事件中膨胀的公众书写和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邓玉娇事件"作为案例,运用框架建构和话语实践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公众书写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热衷于使用道德评价框架,以提供观点为主,价值框架突出,道德话语实践倾向明显;报纸在事件爆发期和蔓延期,主要采取事实认定框架和事件解决框架,运用推演事实和进行社会改革的框架视角,追问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偏向"公众一方",而在事件解决期则偏向"政府一方",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一致。公众书写和专业媒体报道呼吁、重申和强调社会价值观,是达至社会共识和重新整合社会的重要过程。公众书写创造的"业余主义书写范式"存在促动和发展"专业主义书写范式"的可能,需要不断推动公众理性参与事件,促使专业媒体平衡报道事件。  相似文献   

17.
进行式报道,又称跟踪报道、连续报道,是指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即时地、连续地对事件进行的报道。近年来,随着新闻时效性日益得到重视和舆论监督的开展,这种报道方式十分流行。 在法制宣传中,进行式报道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关于那些争议性事件、纠纷和案件的进行式报道,事件的发展有时会发生一些难以预见的转折,譬如:公安机关拘捕人犯,后来又宣布无罪释放;一审判决某人败诉,二审却改判胜诉;行政机关作出  相似文献   

18.
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冲突的表现 资讯时代,媒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个个都"削尖脑袋"去"出新".所以,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已不满足于"正常化",而是走向挖掘灾难事件中的"非常态"和边缘新闻的极端,陷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时代为争议性事件的价值澄清和不同观点的博弈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本文以2014年“玉林狗肉节”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考察对象,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厘清全媒体景观下争议性事件的媒介呈现与扩散路径,以期为探索新时期新闻传播规律和促进社会稳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如何明察争议性事件中各方意见的框架内容,一向是新闻传播学中极为复杂且难以研究的课题;而作为新兴新闻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试图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大陆、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网站对有关“5·20”事件前后的报道,界定其处理相关事件的特殊角度。本研究将分析以下问题:网络新闻媒体在反映社会真实事件时,是否有其固定报道形态?此种固定形态的特殊表现方式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