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渠道。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通过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条途径,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3,(3):53-5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高校推进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推进中既有优势也存在问题。文章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创新大众化,以及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保障、动力和举措几个方面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关于北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实现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程度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水平、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理论社团的管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高校德育要顺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加强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在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在推动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在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实现途径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高校凭借雄厚的师职资源业已成为有效实现这一任务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推进高校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最主要载体。分析并深入理解大学生理论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明确在大学生理论学习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的途径,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岩 《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07-110
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新的内涵、动力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变化,不断创新,真正肩负起推广、发展马克思主义,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理念创新是前提和先导,课程内容创新是核心,实践教学创新是动力和重要条件,优化方法载体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全国所有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注意处理好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教材与教学、认识与实践三对关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之后,高校围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核心命题开展了多视角的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围绕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全面展  相似文献   

9.
韦滢  陆浩 《考试周刊》2015,(32):139-140
借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又是青年学生成长及精神皈依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可以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又可以通过发挥网络宣传主控权优势、加强学生社团组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路径形成阵地,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上的归属或依附。政治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动力。认真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通过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机制,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加强高校的政治社会化建设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进而转化为社会各群体成员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建设,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顺利推进,除了教师、党团组织等推进主体的努力之外,还必须有接受者即大学生的内在配合。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确实、有效地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通过设置目标、满足需求等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通过优化信息传递方式等途径可以改变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充分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将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3.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是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综合优势,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积极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体系,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当前,从"现实的个人"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的个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者的共同要求。"现实的个人"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正确处理理论说服力与实践说服力、灌输渗透与接受创新、大众整体与个体差异间的关系。"现实的个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在于尊重个人,树立个人主体意识,实现传统路径的个人转向。  相似文献   

15.
以实践的角度来认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以理论成果造福群众,理论宣传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和造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是高校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平台,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吸纳民众智慧,回应民众关切,武装民众头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重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性。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三者的内涵理解上不能有偏差。在中国化问题上,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问题;在时代化问题上,主要是如何理解时代的问题;在大众化问题上,主要是如何明确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问题。理解三者内涵的关键是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科学的方法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仰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原则。高校在后疫情时期要从工作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思政工作,注重遵循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创新性要求,同时注重提高思政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