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因素进行了探究,认为当前社会思想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特性、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方法待改进等因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由此指出,在路径选择上,须对上述现实挑战做出深刻的回应,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导向性、实现理论的通俗化、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契合人民群众的思想需求。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成果撷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持久生命力和旺盛战斗力的内在诉求和现实需要,是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是不断拓展和持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与说服力的科学路径与必然选择。近两年来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一课题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总体而言依然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研究广度还是研究深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提高。简要回顾与客观评析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相关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论探究的深度掘进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能与大众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工作世界相融,解释、解构或总结他人哲学思想的“理论哲学”研究过度,探究现实世界和现实问题的“现实哲学”研究不足。由李晓元、蒋德勤、吴贵春所著、近期出版的《工作哲学引论》,以工作世界的意义涌现和冲突问题为现实对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研究大众、民生之本的现实工作世界,把理论哲学拓展到现实哲学境地,形成了工作哲学理论体系。“工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创新实现方式。一、研究视域、对象的大众化创新工作哲学生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根本和总体实现方式即工作世界总体视域的研究,而不是个别现实维度或罗列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理论只有走进现实生活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才容易被民众所接受,从生活世界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新视角。关照现实问题,走进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理论,它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相关联。"灌输论"的思想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史是相一致的,其实践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尽管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客体、载体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离不开"灌输论"。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极为复杂的背景下展开,这些背景的综合作用构成了这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教育、宣传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多维的实现路径,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与启示:理论创新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加强教育引导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强化媒体引导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加强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以上经验与启示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传播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路径。本文主要从新媒体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的内涵解读、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及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的路径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1])。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等团体和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其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五四运动后就开启了历史进程,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诞生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大众存在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的主体依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以行政化的单位为基础,单位大众是大众的主体存在形态,以此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精英化大众"路径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重构了大众的存在形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体系内的单位大众发生了分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大众;公民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以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互助为追求的民间大众。单位大众、市场大众和民间大众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存在的立体结构。由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突破自上而下的传统路径,构建以民间大众形态为基础的"大众化大众"的民间路径,形成自上而下路径与自下而上路径的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之一。人民大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大学生是当前和未来人民大众的有生力量和重要内涵。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化,重中之重就是要搞好"三进",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11.
在"原理"课教学中,既要阐明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还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体现价值性的人文精神。加强基本原理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原理"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协同式"专题教学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与主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和重要推动力量,在大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遵循"理论说服、意义引领、尊重差异、利益实现、创新形式"五项原则,明确大众化目标分解的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间的渗透性、重视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参与性、凸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性、彰显和谐校园文化的育人特色.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15.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吸纳民众智慧,回应民众关切,武装民众头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又包括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进而转化为社会各群体成员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建设,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社会教育运动是我党局部执政时实施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社会教育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经受了考验并武装了边区民众,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化、对象化、层次化转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现,其经验对推进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无疑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和造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是高校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平台,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地总结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是这个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理论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