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最近,关于"减负"的话题在各大报纸和网络上每每多见,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但是,对"减负"工作的意义,并非所有人都很清楚。有个别地方、个别学校在"减负"中采取了简单的"剪"法:不是说"作业太多"吗?那就干脆不布置作业了;不是说"考试频繁"吗?那就干脆取消考试;不是说"课业负担重"吗?那就只管讲课,也不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了;"在校时间  相似文献   

2.
曹丽萍 《辽宁教育》2012,(24):59-61
昨天的"减负",似乎口号太多,行动太少。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需要全体教育人对"减负"进行深度思考:"减负"到底减什么,怎么减?大部分老师和家长都坚信:"减负"一定减质量,所以种种做法只是纸上谈兵,明减实增。面对现状,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觉醒并深度思考:孩子的幸福真的在那个不可预知的中考之后、高考之后吗?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界提的频率最高、炒得最为火热的恐怕就是"素质教育"和"减负"这几个字.然而,就在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同时,应试教育也在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试问:学生真的"减负"了吗?教师真的"减压"了吗?不是学生不努力,不是教师不负责,是旧体制下的课程评价观在作怪.  相似文献   

4.
开心葫芦串     
减负,减副!老师:今天体育课改上语文!同学:什么?不是减负了吗?老师:减负也就是减副,减去副课!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思考这样一个话题:难道在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甚至期末考试中都能够得到高分,但"开不了口说英语"的学生真的就是尖子生吗?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应对考试还是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呢?为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定期开展一些口语测试。  相似文献   

6.
<正>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时,有同事认为,这一内容,只要让学生知道"分数除以整数就是用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就可以了,至于算理根本就不用教,既浪费时间,学生还不懂。同事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思考:计算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程序,然后熟练程序,最终达到结果正确这一目的吗?学生熟练计算程序就是理解算理了吗?带着这一思考,我进行了实践。【案例回放】  相似文献   

7.
韩宇 《辅导员》2014,(3):57
正本学年,笔者新接手一个五年级班,班里一部分学生字迹潦草,完成作业拖沓,正确率也不高。怎么才能尽快改变学生的现状呢?在全校"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共同行动中,结合课堂实践,笔者不断摸索方法,想出了一些小策略。一、自己给自己减负减负就只是老师的任务吗?经过思考,笔者决定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减负。以生字作业为例,以往  相似文献   

8.
陈纳 《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3):81-83
说到“中小学生减负”,人们经常把中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学生负担的情况进行比较。相比之下,外国学生课量少、假期长、负担轻。由此,我们的减负也有了某种依据。其实,这后面往往隐藏着误解。前不久读到一篇关于减负的报道,说是“现在学校没有功课也没有了考试,孩子回到家就是看电视。频频在电视机前逗留让孩子的眼睛也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减负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实在忧心忡忡……”究竟有多少学校真的减负减到“没有功课也没有了考试”的程度?还不得而知。不过,这则报道反映了减负过程中的一种倾向,就是将“学生减负”简单地等同于一刀切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俨然就是一种历史顽疾。建国60年里,"减负"数十次出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文件里。三代国家领导人对此都有过专门的批示。2004年7月,教育部甚至专门为此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之后,每年的教育部工作要点中都可以找到"减负"的字眼。即便如此,学生的实际课业负担依然沉重。"减负"为何如此艰难?因为人们早已看到,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在教育,而更多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资源状况乃至文化传统。他们毫不犹豫地以为,社会竞争决定了课业负担"水涨船高"的必然结果,教育无能为力。值得深思的是,真的是竞争决定了一切吗?现有过重课业负担中,有没有教育的责任?在这一历史顽疾的治理中,大家是否已被惯性思维裹足不前?教育能否有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部颁布了减负八条,北京市颁布了减负八条,可学生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的确,课内作业量基本符合减负政策的相关要求,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完成课外作业。总之,学校减负了,但学生依然背负较为沉重的课业负担。我们曾对1 56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他们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各种考试评价制度息息相关。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进行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快餐KP面包     
正这一周,大猫老师班上的同学们迎来了考试,考试的作文题是《原来如此》。虽然不少同学交上了富有新意的作品,但也有同学一拿到题目就傻了眼,一篇"原来如此"不幸变成了"惨不忍睹"。这个题目难写吗?大猫老师思考的时候,目光正好落在了一条财经新闻  相似文献   

12.
<正>1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这东西在中小学并未掀起多大的波澜,盖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只要是与考试无关,或与考试相左,神马都是浮云。譬如减负,几乎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从中央到地方,减负的文件、通知可谓汗牛充栋,可还不都是等同废纸?而《纲要》恰恰规定:"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不过皇帝不急太监急,一些,至少是一  相似文献   

13.
<正>1.永远不要绝望,如果你绝望了,也要在绝望中继续奋斗。——[英]埃德蒙·伯克[热思考]你在考试前、考试中有过紧张、犹豫吗?考试中面对无法下手的试题时,你惊慌、绝望过吗?而今回想起来,是否觉得没有必要犹豫、惊慌?人生值得追求的事情,只要还有一分希望,就应该成倍地努力。"高考"常常决定着我们自己未来的发展平台,是一件值得我们追求  相似文献   

14.
"你教了吗?你教对了吗?你教会了吗?"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三追问,关注的点是教师层面,忽略了学生,是"教本课堂";而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本课堂就是遵循这样的理念,有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四追问——"学生学了吗?学生学对了吗?学生学会了吗?学生会学了吗?"参加孙庆博名师工作室"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的展示活动,听了一节苏教版三年级的《小露珠》,让我对这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饭"不香,是"米"之过吗?——对课堂生成之源的思考如果"香米饭"是香浓浓的语文课堂,那么"米"就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预设,"巧妇"就是一位好老师了。  相似文献   

16.
新学期开始了,来自教育部的小学生减负"十条新规"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尽管其中包括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规定,包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十条新规"真的能为学生减负吗?家长并不认同。道理很简单,社会竞争依然激烈,成绩不好就吃亏。新学期的普遍现象是,孩子刚刚出了学校,就被送进了辅导班,学习的负担一点没减少。学校的减负与社会竞争本身是矛盾的。现在,没个重点高校的文凭,连工作都找不到,如何在社会上立  相似文献   

17.
"减负增效"是我们现在提得最多的话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减负"、怎样"增效"呢?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就是"减负增效"了。对于"减负增效"的实质理解不透,不能很好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去真正地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教师片面地追求形式上的"减负增效",学生学得不够深入,练得不够充分,课堂教学匆匆收场,教学质量不能真正得到保证。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   

18.
"做人,其实我们已经做了人了,但是要做一个人上人却并非易事."这是我在思品课上的一段发言. 做人--一个人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你学会做人了吗?你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一生,我们为了诠释这些问题的答案努力奋斗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你能安心闭上眼为止.一生的忙碌奔波,不就是为了做个品格超群、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上人",度过这精彩而有意义的一生吗?不就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大地生命的强者吗?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减负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目前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而大学生减负问题却还未列入人们的议事日程。其实大学生减负同样不可忽视。那么 ,大学生有没有可减之负 ?减负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减什么 ?为何要减 ?怎样去减 ?一、减负主要是针对高校过于注重知识教育而言的国外在概说中国教育的特点 (确切说是缺点 )时认为 :小学教育是听话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考试的教育 ,大学教育是知识的教育。为大学生减负正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已谈了几年,素质教育全国也都在抓。但看身边我总感觉到心虚:学生7:30到校,晚上6:00回家;作业、考试等折磨学生到半夜。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吐绿的柳条……我在想,身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心如窗外的天一样呢?那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矛盾吗?我想这是近几年所有教师都在困扰的问题。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