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修改至关重要!但如何修改,却成为作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辛辛苦苦改作文,学生马马虎虎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写作能力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学生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作文就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如何自己修改作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握"范评—互评—点评—修改—分享"的作文评改程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不但能减轻教师评改作文的负担,还能促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一、在范评中习得修改方法教师先把一篇中下水平的学生习作投影出来或抄在黑板上,接下来就可以给学生示范评改作文了。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修改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陋习,重视作文讲评,并积极探索学生作文修改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当务之急就是让学生掌握作文修改的方法,做作文评改教学的主体!通过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与探究,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的不懈努力、实践、反思、研讨,总结出作文讲评遵循的四大原则,学生评改作文的七种方法,目的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要使学生养成习惯,无论学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看作一种思想过程。"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环节。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修改的思想、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做好有  相似文献   

5.
作文难,难作文,是当下教师、学生的心病.本文尝试以"童话"创新写作体裁,以"修改和竞写"激活写作热情、提升写作能力,养好学生的"作文之胃".希冀作文之路从此阳光灿烂!  相似文献   

6.
单永云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3):112+120-112,120
如何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兴趣问题、知识问题、能力问题。为此我的引导分三个阶段:一、示范引路,激发兴趣,交给方法。二、调节难度,梯度进步。三、放手互批自批.自觉自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评改训练学生养成了自主地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把内容写新.把形式写巧,把语言写关,把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充分在文章中表现出来,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真正反映生命个体独有的真性情的智力活动。  相似文献   

7.
林东云 《考试周刊》2012,(53):56-56
古人云:"三分作文七分改。"的确,大部分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而以往作文往往是"学生作文先生改",劳而少功。教师对学生习作若是篇篇精批细改,费时费力,不但改掉了作文中的许多童真童趣,更主要的是在批改过程中只有老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又有悖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须"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钓鱼"的方法。因此,要让学生摸清写作之门道,提高作文能力,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一条极佳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在作文批改上一直走教师包办的老路,教师耗时多、费劲大,一次作文批改下来,弄得精疲力尽,收效却甚微。教师把学生的作文用红笔精批细改,学生拿回作文,只看看等级,看看简单的批语,有时连翻都不翻就塞进桌洞里去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太多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改进方法,让学生当老师,也来批批作文,从中"悟"也出点作文之道,认识作文的规律,提高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提起批改作文,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师是怨声载道,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带班级虽不多,但是作文批改量却非常大,每本学生习作要做到精批细改、字斟句酌,必须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教师虽然花大力气修改作文,学生的反应却很漠然,甚至无动于衷,教师的辛苦、努力都化作了过眼云烟,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它是以弘扬人的本性为特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要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直接影响着工作过程和结果。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明了兴趣的重要性。作文是一个感知生活、抒发感情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有人会认为,“评改”应该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可以形成学生“改”的能力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甚至有的教师会因为批改作文太耗费精力,便以“让学生在评改文章中得到锻炼”为借口,自己则因此少改作文.不改作文,让工作变得轻松一些。  相似文献   

12.
作文修改能力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技能,需要教师做到授之以渔,要求学生去掌握,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以及写作水平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写作修改能力的有效策略,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推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文修改是作文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作文的教与学双向信息反馈交流的主要途径,它既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在作文修改的问题上,作者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批,教师改"的写作修改课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目标,建构新型的写作修改课教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赵红阳 《生活教育》2008,(10):49-50
修改学生习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沿袭已久的修改模式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绞尽脑汁。而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都一样"。朱自清先生回忆自己在中学教语文的经历时也感慨地说:"批改学生作文是一件最徒劳无功的工作。"为改变作文修改中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耗时低效的现状,笔者尝试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应用到作文修改中.洞开了学生习作修改的另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5.
"作文批改"和"作文修改"仅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批"带有点评的性质,"修"却是整理之意。然而,传统的作文批改却一再强调教师的精批细改,结果就把本应是学生自己应做的工作,揽到了教师的工作范围之内,教师完成批改的工作,实际上是越俎代庖,替学生修改了作文,干得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6.
在作文批改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大都是如出一辙,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批”这样的格局。这样做的弊端是:不说咱教师要批那么多学生的作文的辛苦,累得够呛,单说学生是怎样对待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大多学生还好,发到手中,翻开看看,自己的多少分,然后看看批语,三下五除二,就扔到一边去了。好的把几个错别字给改过来了,有的学生都不屑一顾,就束之高阁起来,等到下次作文再用。长此以往,学生自己都不会修改自己的作文,这还了得。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花大力气在“改”字上下功夫,要大做一番文章才行。对  相似文献   

17.
余芳 《中等职业教育》2012,(18):14-15,1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笔者认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师需要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提升能力,即授之以"渔场"。在语文教学中。这个"渔场"也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传统的作文评改,只注重教师活动,忽视了学生活动,教师当主演,学生当观众,整个过程显得苍白、静态、死板、低  相似文献   

19.
互动式作文批改,指的是教师在作文批改过程中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参与批改活动,达到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在传统的作文批改中,学生的习作"一批定性",好或差由教师说了算,学生一般没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而在互动式作文批改中,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可以提出不同甚至反对的看法,而教师必须认真给予答复或共同进行探讨。互动式作文批改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教师评批、学生订正修改、学生返评、教师再批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怎样写,而忽略写作后怎样改。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能力并没有太多提高。每次作文下来,教师尽心尽力修改,而学生只注重分数,瞧瞧评语。这种传统的作文模式费力不讨好,作文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在我看来,与其将时间全花在写法指导和教师修改上,不如留出一部分时间花在指导作文修改上。好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