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对矛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阅读方式来看,“举三反一”侧重略读,“举一反三”侧重精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的关系,做到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相结合、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即“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并举。  相似文献   

2.
田乖霞 《考试周刊》2012,(13):55-55
作者研究了"举三反一"这一教学思想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举三反一"思想进行系统性的贯彻,采用应用、总结、再应用的实践方法,取得不错的实际效果,并总结出一套"举三反一"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最后结合近三十载的教学经验,指出"举三反一"思想对偏远地区的语文作文教学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  相似文献   

4.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看,“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举一反三,强调精读的重要性,重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运用,希望凭借教材,练就阅读与写作的熟练技能,对现代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影响很大。与它相对应的“举三反一”,则强调博览,重视厚积薄发,“操千曲而后晓音”,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正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从批判走向建设,实现语文教学从“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的策略转变呢?  相似文献   

6.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传统语文教育的总思路是"举三反一","五四"后现代语文教育的"总思路"却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讲究惟学课本,以少胜多,分析解剖,效果少慢差费.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  相似文献   

8.
当今语文 教学上依然存 在着传授知识 多、传授方法少 的弊端。换句话 说,是注意了知识上的举一反三,忽视了晓以规律的“举三反一”。语文教学往往费时多、成效较少,其症结恐怕就在这里。 有鉴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随时注意传授方  相似文献   

9.
“举一反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诗曰:“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这些都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一”与“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举一反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683页是这样解释的: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照这样理解,能否这样说,"举三反一"就是依据许多事情类推而知道某一件事情.反思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小学数学改革,以及这几年"新课程"的出现,其实就是一个从"举一反三"到"举三反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举三反一",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历来强调"举一反三",但是"举三反一"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有时比前者更为重要.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可以看成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演绎法,先有许多定理,然后进行推演;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则倒过来,先从许多现象出发,归纳出定理.他还说,演绎法是学了对付考试的办  相似文献   

13.
散文教学首先要教授课本选中的美文,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那点作品、课堂教学那点时间,应该延展到对课外众多散文的自读理解,并且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诱导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得出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方法就值得推广,"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就这两种方法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杨军卫 《考试周刊》2014,(60):26-27
"新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学习规律,应当是"举三反一",而不是"举一反三",只有"举三"才能"反一"的主张;要"把语文课改造成一门真正的艺术"课,"美读吟诵"是师生共同演绎"综合课堂艺术"的舞台;"新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背诵识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韩军简介韩军,男,1962年生。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第一线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教师之友》杂志核心作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主持全国最大语文教育论坛"韩军在线"。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学生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学生能写像《背影》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举三反一的内涵及模式结构作文教学中的举三反一就是指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进行作文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举一反三中演变而来的。教学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在举一之后反三,但实践证明,这常常只是教师的一种希望而已,许多情况下,举三后能反一就很不错了。为了让学生学一类会一类,即触类旁通,我们在实  相似文献   

17.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中一篇篇课文教完了,目的又是为什么呢?例子的作用是什么?语文不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例子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吗?简单地说就通过例子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发展。语文的课例作用也在于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良性循环。那么,如何以课文为例子,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学用语文呢?  相似文献   

19.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  相似文献   

20.
朱玉霞 《文教资料》2011,(32):40-41
语文学科是一门大学科,基础学科,理应是最该重视的学科之一,如今却陷入了"姥姥不爱奶奶不疼"的尴尬境地。怎样改变语文的尴尬境地?教师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追求"文以载性";坚决重视积累,追求"举三反一";坚决执行"重在感悟",追求"点石成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