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伴随着大学的诞生、成长和发展历程,承载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凝聚着大学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大学精神代表着大学厚重的文化历史,引领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大学生命力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学精神已渐显失落的危机,需要我们重新直视大学本质,去掉大学的"紧箍咒",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高大上"的精神品质,重新锻造大学精神,实现大学精神的原始回归。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为此,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大学引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成为重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从大学"校训"的视角来阐释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校训"与大学精神的关系以及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矛盾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用以说明我国大学精神在建设现代化大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必要的分析,来明确我国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学精神的培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以及用其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的发展需要大学精神的维系.大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合理求是、使命导引、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积极应变诸层面.培育大学精神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全员的广泛参与,需要经得起市场化的冲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和充实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教书育人》2011,(24):56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师与大楼,更需要大学精神。"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强调,大学精神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支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灯塔,是集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磁石。大学精神要体现其基本内涵和终极目标,要具有普适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人才培养对大学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因其"引领社会进步"而有理想与高度、有魂灵的大学;需要有因其"促进学生发展"而有智慧与深度、有眼光的大学;需要有因其"鼓励多元多样"而有活力与宽度、有胸怀的大学;需要因其"拒绝任何依附"而有胆量与硬度、有脊梁的大学。只有具备这些精神品质的大学,才能真正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以及用其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大学的发展需要大学精神的维系,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合理求是、使命引导、学术自由、科学创新和积极应变诸层次。培育大学精神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全员的广泛参与,需要经得起市场化的冲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和充实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生产模式1向模式2的转型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文化是大学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意志,高水平大学需要以文化的力量推进协同创新、站在文化的高度省思自身发展。大学学术的社会培育、大学精神的社会认同、大学战略的社会依存、大学优势的社会引领等的深刻变化,使大学对社会有着更深的依赖和更多的责任,并要求作出文化回应。协同文化是大学对社会的依赖、责任之文化诠释,它坚持以"优势"为条件的生存方式、以"依存"为认同的主流价值、以"合作"为惯习的行为准则、以"协调"为追求的战略视野。高水平大学要培育协同文化,致力打造协同精神、坚持协同创新、提升协同自觉,积极回应社会对大学的文化期待。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大学精神的界定有五种:价值导向论、历史积淀论、要素构成论、独特气质论和"广义—狭义"论。这些研究整体上都简洁地揭示了大学精神某些方面的重要意蕴,但也存在严重不足或局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在思维逻辑上,大学精神具体可划分为最高层次的大学精神、基本层次的大学精神和具体层次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深层意蕴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发展是从精神到形体、理念到制度的"具形化"过程,它是大学变革中遭遇的一切困境的总根源。时值社会转型期,现代大学在具形化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在道与器、自由与体制、研究与育人、名与实之间寻求平衡是其回归本位、再度崛起的关节点。现代大学的新生需要大学理念的更新与调适,需要大学精神的时代化重读。在现代化境遇中,大学重振应恪守四个信念:道与器是分体的,大学的自由以"空间"形态来体现,研究过程育人是大学教育的本真面貌,大学建制的首要基准是名实统一。  相似文献   

11.
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大学精神对大学教师具有凝聚、激励、导向作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精神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和困惑。应当将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学精神构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大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革新史,在改革的氛围中不断凸显出大学创新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精神"包含着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归宿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大学精神的本真命题。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大学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领袖。一所大学的校长应当主动推进其大学精神文化的蕴育,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动建构,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大学校长要明确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的特色与使命;密切与师生交流,促进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向心力;积极创新文化,更新大学精神文化血液。大学校长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对促进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方泽强 《煤炭高等教育》2011,29(5):13-15,46
"大学有精神吗?"、"大学需要什么精神?"等命题的解读对大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平原教授的《大学有精神》可视为从文学角度解读大学精神。"大学有精神"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大学要是健康的;二是大学要有崇高的追求;三是大学本身就是精神的象征。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或许不需刻意达成一致意见,关键是能对大学精神的"问题基点"产生思考、形成追求,从而推动大学往理想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自我批判精神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需要重塑大学的自我批判精神,无论是当今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或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客观需求,都凸显出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不可或缺,重塑大学的自我批判精神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重塑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举措包括:理性认识和处理大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坚持对高深知识的理性探究;维护大学自治,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尊重大学教师作为大学自我批判精神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是一种反映大学本质的精神状态,它是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并时时影响着大学师生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内在力量。它不是指具体的某种精神,而是精神的升华,是大学在意义上的象征。从现实状况来看,理性精神反映大学的本质,理性精神象征大学。我国的大学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仍然是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它是大学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大学人的共同修身、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符合一定时代特征,并形成自身鲜明特色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文化。教师品质是大学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学术研究水平、教学能力、道德行为、教学方法、人格魅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教师品质直接凝练、提升和丰富大学精神。决定了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而大学精神在形成之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领提高教师品质,两者在育人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爱精神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核心理念,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一所大学的大爱精神决定着这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要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就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弘扬以人为本的大爱精神。文章探讨了大学大爱精神的特征,大爱精神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是大学成为大学存在的本质规定性,大学精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精神植根于人类对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自由幸福的追寻中,植根于科学的本性。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职能。中国当代大学新精神建构的途径是坚持中国古代大学之善路径,汲取西方现代大学之新精神。大学精神要回归科学本真和教育本真,生成充实和健全的个人。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最直接的表现者。当代社会大学教师的社会身份发生了变化,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大学教师的角色身份认知也越来越多样,大致可分为以学术发展为目的知识人、以获取仕途发展为目的政治人、以获取金钱为目的的商业人等,后两种明显偏离大学精神和教师本色。官僚化、功利化、商业化使大学走向世俗和平庸,与淳朴高尚的大学精神越行越远。回归大学教师本色,建立良性大学文化生态,大学精神方可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