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努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对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孙中山。首先,廖仲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得力助手。廖仲恺通过同苏俄、共产国际代表的一系列接触和会谈和与中共的接触。逐步坚定了改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信心.并为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其次.廖仲恺是实现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排除干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证了国民党“一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廖仲恺在巩固国共合作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他坚决贯彻大会的决议,努力创办黄埔军校,积极进行反帝运动,贯彻三大政策.与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做斗争。  相似文献   

2.
廖仲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核心人物,他得到孙中山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各方的信任,主持国民党改组工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国民党党务领导人,在其领导的中央工人部、农民部、黄埔军校等部门重用共产党员,坚决反击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图谋,巩固和发展了国共党内合作。在广东工农运动和军人运动中,构建了由廖仲恺领导、中共广东区执委策划、共产党员负责实施的国共合作的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3.
1924年,孙中山及改组后的国民党,在我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与我党合作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在极简陋的物质设备环境下培养出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黄埔军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从第一期至第四期基本上是由周恩来、鲁易、熊雄、包惠僧等共产党人主持的,政  相似文献   

4.
早年的戴季陶深受孙中山信任,并担任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他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积极到中庸、从中庸到反动,逐渐演变为国民党的反共理论家。戴季陶思想的变化,既与当时的革命形势等客观条件有关,也与他个人的性格特征等主观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他一方面形塑了国民党的组织架构、构建起主要的制度文本,另一方面主持制定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宗旨和纲领;孙中山曾领导国民党从事护法、推进国民革命,同时引领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之下,国民党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且曾经取得了全国意义上的执政地位。孙中山更是一位民族英雄和世纪伟人,他从未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从未放弃对民主共和理念的向往和传播,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已经载入史册。是否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持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当下特别是能否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是衡量国民党历史地位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6.
苏俄、共产国际和孙中山的新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实行扶助农工的政策,为推进中国大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成为他一生光辉的顶点。他晚年能采行这些新抉择,除本人不断追求进步等主观因素外,苏俄、共产国际的国际主义援助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鲍罗廷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参与黄埔军校的建设,为粉碎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促进北伐出谋划策;积极投身于工农群众运动;与国民党右派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8.
一第三党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由不愿与蒋介石集团合作的国民党左派人物——邓演达等发起组成。邓演达,广东惠阳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大革命时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第四军作战。他十分注重群众工作和农民问题。武汉政府时,坚决反对蒋汗的背叛行径。稍后,为避开反革命的迫害,化装为工人,沿平汉路徒步郑州,  相似文献   

9.
论文针对目前史学界有些同志认为,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不是国民党左派、中共的亲密朋友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邓演达无论在大革命失败之前或之后,始终是国民党左派、中共的亲密朋友。作者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一是他始终坚持反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并为此而英勇牺牲;二是他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三是他并沒有抛弃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对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批评在许多地方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必须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亲自领导创办起来的。它的建立,既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产物,也是孙中山多年革命“军事上失败的结果。”孙中山致力革命一开始就把武装夺权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这是他十分珍贵的思想。他从历次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若想革命成功必须有“明瞭党义之军队,方能服从本党之指挥,尤必须有信仰党义之干部.方能造成革命之武力。”孙中山的这些认识,就为他积极创办黄埔军校奠定了思想基础。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还由于列宁领导的革命军队,对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作用,给了他很大的启迪。孙中山1921年12月,在一篇题为《军人精神教育》的讲话中指出:“苏俄军人有主义,有目的,所以能与农工联合而造成新国家,相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苏俄顾问及中共的帮助,使孙中山得以成功改组国民党。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把其建国宗旨——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提出了革命建国三时期学说,为国民党建国指明了方向。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虽带有空想的成分,但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共和苏俄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在军校筹备和创办之初,胡谦、刘峙等大批赣籍军官投身军校,充任教职。随着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满足军校对政治人才的需求,中共先后派遣和安排了熊雄、许德珩、饶来杰等一批赣籍人士进入军校,或充任政治教官,或从事政治宣传,或负责组织管理。他们为早期黄埔军校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24年5月蒋介石接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骨干力量,在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蒋介石具有致力于国民革命进步的一面,但对联俄联共持中间立场,他是由一个以"左派"面目出现的"中派"。随着矛盾的加剧,蒋介石由中派向右派转化,导致了"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黄埔一期创造世界军校史上奇迹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革命背景、国共合作、苏联援助以及教学严格等内外在因素,但其注重生源质量、强调组织保障、考查全面严格、选拔不拘一格、突出政治思想以及兼顾考试公平等招考理念及措施,对确保一期生的整体质量及培养潜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甚至对黄埔军校的创办及其此后的发展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探讨黄埔一期招考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现代军事院校及研究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促进高、精、尖等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时至1920年代初,国民党政治势力在南方的影响依然相当有限.正是孙中山采取了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的策略,才为其后北伐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相应的政治基础.然随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暴露了其推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并采取了大规模的整理党务与清党运动;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地方实力派的存在,仍使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统一只能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6.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17.
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孙中山丧事为国民党提供了表达诉求,言说政治主张的契机。国民党以治丧活动为契机,运用党的组织系统和宣传机器来宣传孙中山思想、塑造孙中山形象,希图通过孙中山偶像地位的塑造来强化普通民众和国民党员对党(国民党)、国(国民政府)的认同。国民党对孙中山丧事的运作,透露出许多信息,如对意识形态宣传之重视,其群众动员意识之自觉,对现代宣传手段之娴熟运用等,映射的是国民革命前后一段时期另一个面相的国民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