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宁 《新闻世界》2011,(8):316-317
草根阶层主要指社会平民,他们与政府高官、企业高管等社会精英群体相比,在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草根阶层危机主要指普通人因为种种原因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被名人"后其私生活受到骚扰和影响,人格、精神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整体结构被资本强势逻辑捆绑的时代主流话语中,文化被残忍地肢解成为了一个与资本、权力、地位等社会精英符号相同质的概念,在传统公共领域中曾被作为底层民众自发培育的草根生存型文化在由资本暴力控制的工业化和商品化消费型文化链辐射下,也注定走向了产业化的草根消费。由此,草根文化的关注主题不再是底层疾苦,而是更符合流行趋势和市场口味的庸俗文化(美其名曰"时尚文化"),草根文化本来意义上对底层民众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吴俊捷 《新闻传播》2014,(2):171-172
<正>微博凭借较低的文化、技术准入门槛,在数字化时代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原本在现实生活中等级分明的精英、草根群体在微博话语空间中不仅展开了对话,在微博反腐、微公益及社会热点事件中更展开通力合作,而且类似于"作业本"、"琢磨先生"等一批草根明星们收获了大批精英群体的关注。开放、平等的微博话语空间使精英、草根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话语释放快感,营造了一派精英、草根平等对话的图景,两大群体的界限日渐消弭。但是,微博的机制设置,以及精英、草根展开对话的  相似文献   

4.
王党飞 《新闻知识》2015,(2):71-72,3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和成绩是尤为突出的,但在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中,加载着文化人的乡村情怀和精英意识。无论从宏观上的量化分析,还是从微观上的质化解读,都能感受到这些乡村情怀和精英意识的存在。乡村情怀来自于主创人员的生存经历,精英意识来自于文化人的本能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英意识迅速地走出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只能另谋出路。  相似文献   

5.
草根刚刚崛起,精英就受不了了。这是因为,草根英雄或多或少地危及到了精英们传统的利益。这个利益不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名声、社会影响力等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程丹 《编辑之友》2013,(3):64-65
微博的出现使得草根群体能够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但也只能称之为"发声",其话语权力有待进一步发展。由于精英微博的存在以及微博网站运营商逐利的需要,网站运营商采取技术手段,使得草根微博成为精英微博的围观者和追随者,从长远来看,这种精英策略也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7.
微博中草根群体话语权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出现使得草根群体能够有机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但也只能称之为“发声”,其话语权力有待进一步发展.由于精英微博的存在以及微博网站运营商逐利的需要,网站运营商采取技术手段,使得草根微博成为精英微博的围观者和追随者,从长远来看,这种精英策略也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8.
许琳 《青年记者》2012,(17):7-8
“草根”一说,始于19世纪的美国,彼时美国正处于淘金热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因此,草根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黄清 《东南传播》2011,(4):12-14
伊尼斯(Harold A.Innis)认为,媒介的物理特性决定其偏向时间或空间,特定的偏向催生新的文化;偏向及其局限性使得这种文化形成特定群体的权力垄断;理想的传播格局是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相互制衡,从而为帝国的稳定打下基础。基于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网络的技术特性容易使草根阶层掌控话语权,形成草根偏向并催生草根文化;而传统媒体的技术特点则有利于精英阶层掌控话语权,导致精英偏向并产生精英文化。当一种偏向演变到极端时,就会破坏文化生态,从而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合理的应对措施是促进网络的草根偏向和传统媒体的精英偏向相互制衡,并在和谐共存中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10,(11):37-39
主持人的话:从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到钓鱼执法的广泛讨论,再到曹操墓考古发现背后的喧嚣与热闹,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缺少敬畏、信任缺失的时代。各种信息如潮涌来,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传言,报纸上满是莫衷一是的评论,博客、网络跟帖里表达着精英意见或草根诉求,公众却有"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客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和发表作品的空间,这使得草根的力量达到了极致,继而诞生了草根名人,并逐渐形成了草根文化,对传统的精英文化产生了冲击。在此背景下,出版界也将草根名人博客书作为名人图书选题出版的新方向。本文对草根名人博客书的出版选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草根名人博客书选题策划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巩杰 《东南传播》2010,(12):88-91
纵观新中国60年电影,青春成长一直是电影影像表述的重要题材和母题。新中国60年青春电影以1979年为对称轴,可以分为前30年(1949-1979)青春电影和后30年(1979-2009)青春电影。1979年是青年形象塑造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一方面是英雄精英形象塑造时代的淡出,另一方面又是平民草根形象书写时代的淡入。前30年青春电影主要是对英雄精英的抒写与歌颂,"造人为神";后30年青春电影主要转变为平民草根的书写和再现,"还神为人"。人物由单纯崇高变得复杂猥琐,由乐观浪漫变得悲观沉痛,由青春阳光变得颓废迷惘。青年形象嬗变是在建国6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心转型下的凄然蜕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社会印记。  相似文献   

13.
任洪涛 《新闻世界》2010,(10):153-154
影视剧本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就"出戏"与"凑戏"来讲,多数人却并不熟悉。笔者在分析和体会近期典型影视剧的基础上,提出了"出戏"与"凑戏"的概念,并对其加以概括和解释。希望通过对"出戏"与"凑戏"的解读给影视剧本的创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有所助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14.
赵红勋 《报刊之友》2011,(6):153-153
微博作为Web2.0时代的一种自媒体,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性,草根与精英之间的界限趋于消融。微博的碎片化传播方式消解了传统文本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在"零把关"的情况下,使得虚假信息泛滥,污染了网络环境,因此诊治微博传播所带来的危机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李慧 《新闻窗》2011,(3):68-68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博客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参与性、互动性,使得博客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场所。博客的存在最终是达到一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博客以传播主体为界点可以分为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近年来,草根博客的"狂热",是否就意味着名人博客的"淡化"?事实上从网络博客发展的表象来看,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在博客领域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权力扩散,使得民众在网络空间获得了相对赋权,原本由精英长期垄断的社会符号生产格局被打破。但是,网络空间并非与现实世界毫不相干,社会精英凭借在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优势,可以实现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相应草根民众在网络空间的优势存在递减趋势。在现实利益表达机制未能有效完善的前提下,草根民众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围观疲惫",不断尝试"视觉抗争",以致草根民众的符号生产呈现"奇观化"。"视觉抗争"对草根民众而言,属于"无奈之举",并存在诸多负面效应,特定部门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和有效的处置。  相似文献   

17.
自1993年6月出现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What’s New Page”网页以来,博客已有近14年的发展历程。近两年,一些人给博客冠以“草根博客”和“精英博客”之名。本文着重对“草根博客”这一概念的生成和“草根博客”的兴起、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琴 《东南传播》2016,(10):100-102
明星出轨虽然一直是娱乐圈的高潮式话题,但王宝强凭借一则《离婚声明》,并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引爆舆论、持续刷屏,其热度不亚于正在里约进行的奥运会,而且并不弱于当年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和文章出轨事件。主要原因是首先王宝强《离婚声明》的内容与王宝强本真形象和影视剧塑造的形象相吻合,而且反映了当今社会问题并挑战公众道德底线的事件;其次内容发布渠道即新浪微博,具有草根性与精英性、立体化、即时性及裂变式的特征,促使用户在参与及观看以《离婚声明》为开幕式的仪式中,犹如体验着一场由王宝强、马蓉、宋喆主导的微博围观,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仪式感。  相似文献   

19.
王玉 《新闻世界》2014,(8):266-267
近些年,大量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曹禺的话剧作品《雷雨》先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影视剧作品。其中孙道临导演的电影版《雷雨》及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版《雷雨》最广为人知。这些影视剧作品的改编对原著的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编剧和导演的"现今视界"的深刻影响,从而带来对原著阐释的差异化,本文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影视剧《雷雨》的改编效果的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对文学名著改编的手法、意义。  相似文献   

20.
褚红 《新闻爱好者》2011,(21):86-87
伴随着影视剧《新少林寺》、《手机》等的热播,河南方言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高,河南方言以它鲜活的草根气质穿插于影视文化作品中,生动地传达出河南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本文以河南方言影视文化作品为研究对象,试析河南方言影视文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