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云云  高欣欣 《传媒》2021,(15):91-93
2021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正式生效,丰富和完善了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权的相关解释和界定.一方面,该法强调以法律权威充分保障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权,在合理限度内给予媒体采访报道自由;另一方面,该法也为媒体依法行使舆论监督权划清了规则底线,保障了舆论监督的合法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本文就《民法典》颁布实施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报道的合理空间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权与私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舆论监督权与私权的内涵 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是与公民的个体权利相对应的社会公共权利,即公权。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对应的私权之一,是名誉权。名誉权即指自然人或法人以其在社会上应受与其地位相称的尊敬、评价为内容的权利。权利主体应受的与其身份、地位相当的评价不容侵犯。笔者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权保护应是在公权行使与私权保护之间保持合理张力的互动函数。即:  相似文献   

3.
近期,记者被打事件频频发生,如何维护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舆论监督权的理论基础和舆论监督的法律和政策依据进行归纳分析,为舆论监督的权利来源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宪法没有出现“舆论监督权”的字眼.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对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定义.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权包括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舆论监督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以及整个社会必备的权利.只有具备了这一权利,人民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各种主张,政要官员等公众人物才有可能受到真正的舆论监督,才能揭露、防范和打击腐败。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时代快速发展,我国网络社交网络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在我国行使舆论监督权有多种方法,然而利用网络平台行使舆论监督权也是近年来在我国形成的新型监督方式。但当我们利用网络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另一个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网络流言的传播。我国有句古话叫"三人成虎"讲的就是流言的厉害,当一个  相似文献   

6.
魏志辉 《新闻世界》2012,(9):128-129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舆论"沉寂化"效应,这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侵害了网民正常的表达权与监督权,而且也削弱了网络舆论的公信力,从而延缓了网络舆论成为社会中心话语的主流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哈尔滨警察命案”为例,着重对网络中“舆论监督”与“滥用监督权”进行论述。分析“哈尔滨六警察”命案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提出网络媒介监督是草根话语自由观点的交锋,分析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着滥用网络舆论监督权的现象。在新时期下,应该正视网络信用危机,防止网络环境的沙漠化,提出积极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诉讼与纠纷中,原告和被告所分别坚持的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已有的法律条文对它们所提供的保护是不平衡的.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确认公民的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受法律的同等保护.但是名誉权属于民事权利,在保护公民、法人名誉权的问题上,我国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舆论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监察器。被舆论贬斥的对象怕舆论监督,恨舆论行为人。因此,近年来新闻官司呈迅速增加趋势。新闻媒体在应付新闻官司之余,产生了“厌讼心理”,导致舆论监督的异化。 一、栽刺难,栽花亦难,新闻官司迭起 近年来,新闻官司不断增加。新闻媒体的头头脑脑们作为“法人代表”,每每受到舆论监督行为人的牵连。在应付迭起的新闻官司中,许多人感慨:栽刺难,栽花亦难。 新闻官司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 1、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对滥用舆论监督权者进行监督。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经不起金钱和享乐的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公民或法人对滥用舆论监督权的行为提请诉讼,可以纠正滥用舆论监督权的行为,督促新闻从业人员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因此,对这样的新闻官司,新闻媒体不必讳疾忌医。 2、被批评者强词夺理,想通过打官司挽回面子。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是写作发表批评报道。尽管传媒批评的人和事“完全属实”,可少数单位、部门和个人,仍会百般抵赖,狡辩,甚至利用职权刁难、报复传媒和编辑、记者。以“打官司”为要挟,往往是被批评者强词夺理,企图挽回面子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的重要讲话,最为重要的,就是深刻领会《讲话》关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精辟论述。舆论引导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说明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党对新闻宣传规律和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11.
十六大以后,随着国家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促进信息公开,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政府实施了许多有力措施保障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其中将保障记者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摆到重要地位.然而,一些地方仍不时发生地方公权力直接或间接侵犯记者舆论监督权的事件.据10月22日<广州日报>报道,广东省东莞市委宣传部起草了<东莞市关于进一步关心支持媒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意见>,以更好服务记者采访为由提出向记者发放"专用采访证".  相似文献   

12.
传媒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强调依法保护媒体与记者的舆论监督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表示,欢迎新闻媒体对司法工作进行监督,要依法保护媒体与记者的舆论监督权。 肖扬说,新闻媒体作为反映人民群众意志和呼声的管道和窗口,在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和重要的影响力。这种监督是改进和完善司法机制的良药和促进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的任务,解决法院  相似文献   

13.
安转红 《新闻世界》2011,(5):244-245
近日,《新闻记者》先后刊登的有关毒毛巾案的两篇文章引人关注。两篇文章各有侧重,但所持观点却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关于此案的"容忍判决"实质上是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戕害新闻业的健康发展,传达了媒体舆论监督权和法人名誉权是不平等的这一错误观念。本文以央视报道为剖析对象,论证了媒体如何保证自身舆论监督权和法人名誉权之间的平衡,真正行使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以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监督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相信大多数新闻从业人员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你行使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打着“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旗号,  相似文献   

15.
楚天快报进军襄阳3年来,不仅接受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还紧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新闻报道,科学行使舆论监督权,努力做到服务大局,帮忙不添乱。  相似文献   

16.
媒体作为公众延伸的触角,代公众行使监督权,更大程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同时也发挥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报或不报、如何报,都一定程度地对公众认知进行引导,并间接表明媒体态度。在媒体环境日益开放的今天,公众的知情权、媒体的监督权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与此同时,媒体的这  相似文献   

17.
媒体是报业集团发展的根基。舆论影响力,是报纸产业的核心。当前,舆论影响力突破面临新的契机。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做新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从政治政策上为我们提供了搞好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的依据,为我们实现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自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公民四权",也即"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作为社会公众基本权利以来,对推动我国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不断的发展变化,陕西舆论传播环境也正在进行深刻调整.  相似文献   

19.
浅谈舆论监督权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内涵 “舆论”之意就是老百姓的议论,卢梭曾称它是“民意的最大公约数”。舆论在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介起关键性作用,因此,舆论监督被公认为是新闻媒介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功能。 在法律上,我国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也是公民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  相似文献   

20.
针对广州记者被围欧事件,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维权委员刘祥武认为,作为公民,其社会知情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是通过新闻记者的具体采访报道来实现的,所以欧打记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间接侵害。他指出,新闻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尽管不是行政权力,不是司法权力,但它却是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