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闻舆论监督是个多面体,它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定性,但最具决定性意义而且最重要的定性是法律层面的定性。如果不去认识它的法律属性,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法律地位,新闻舆论监督就会失去法律上的属性,而随意遭人抵制,甚至被权力废黜。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尚没有直接界定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只是以相关的法律依据间接地确认其各项权利。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的权利;公民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受到损失时,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利。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建议权。这些权利实现平台不是单一的,但新闻舆论监督是其中最方便、最直接、最重要的。新闻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具体体现在监督职能上,“喉舌”就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影响社会舆论。任何抵制、反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言行都是错误和违法的,如果新闻媒介放弃这种权利,不仅会弱化新闻媒介的其它功能,也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是履行新闻舆论...  相似文献   

2.
孙旭培 《传媒》2003,(4):43-44
舆论监督的宪法 根据和主要对象 舆论监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从法律上说,舆论监督的行为主体是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的监督权利是以公民的三项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出版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4.
关于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问题的访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被访者:魏永征,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采访者:郭镇之,北京广播学院研究员(●) 一、新闻媒介监督与舆论表达● :我们正在作一个关于“《焦点访谈》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课题。您对新闻法制作了很多研究,今天我想请您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性报道,您是怎样看的呢?舆论监督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根据宪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批评和建议都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公民批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写成批评性报道,建议就不是…  相似文献   

5.
据报载,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周围活跃着两支队伍,一支是来自全国各地申诉告状、反映各种不正之风和冤屈的上访队伍;他们大多费尽周折找到节目组,希望记者能亲临当地,为他们撑腰做主。另一支队伍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有的托关系找门子,希望节目组能把准备批评他们的节目撤下来,有事好商量;也有的认为某些观点和事实不准确,要理论一番,讨个说法。 两支队伍的“造访”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舆论监督有着广阔的社会需求和影响力,同时也说明,各级干部对当前舆论监督的承受力亟待提高。 社会主义法律和理论支持开展舆论监督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法律支持来自于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应该说,通过报章、电台、电视台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是宪法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权利;舆论监督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广大群众包括被监督对象借助媒体对公众机关依法进行监督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没有出现“舆论监督权”的字眼.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对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定义.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权包括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舆论监督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以及整个社会必备的权利.只有具备了这一权利,人民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各种主张,政要官员等公众人物才有可能受到真正的舆论监督,才能揭露、防范和打击腐败。  相似文献   

7.
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发生1000多起,新闻界败诉率达30%.新闻官司在前些年突出表现为`名人告记者热',而近年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也接连出现. 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人们一般认为,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第四十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这些公民权利引伸到新…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体,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新闻舆论监督属于舆论监督的狭义概念。即指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对社会生存环境的监测。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  相似文献   

9.
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理,舆论监督工作,从本质上说.并不是新闻媒体的监督,而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监督。舆论监督的要旨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根据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以及“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通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新闻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固然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但重要的是得有法律的保证。领导的理解,群众的支持,无疑是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利条件。但是,舆论监督还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领导者个人的开明。有些领导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开明,在另一个问题上不开明;在这个时候开明,另一个时候不开明。因此,只有把舆论监督置于法律保护之下,才不致于因为某个领导者注意力的转移或工作岗位的变更而使舆论监督中断。这项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法律保障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权,一是以法律防止滥用舆论监督权。我们都知道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法律保护公民所拥有的宪法规定的一切权利。确定公民概念,意味着少数或者说部分人的利益被承认,并受到法律保护,这对于建立民主制度,实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即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进行监督,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所做的批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对媒体的“接近权”是应当特别关注和保护的一项权利。我们应从民主政治改革、改进和完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建立媒体披露制度等方面入手,保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和公民对媒体的“接近权”,推进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体,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新闻舆论监督属于舆论监督的狭义概念,即指公民享有依法运用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新闻记者》今年第3期上关于舆论监督应否“与人为善”的争论文章 ,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 ,也各有不足。为了今后舆论监督的健康开展 ,我以为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关于舆论监督的对象 ,这些年来经过新闻界和理论界的讨论 ,已经基本取得共识 ,即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当然也可以包括一般的社会批评。我国的宪法在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 ,也赋予了公民对国家机关与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拥有强大的行政、司法的权力 ,普通的公民作为单一的个体 ,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政府机关运…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6.
言论出版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正是这一权利的延伸。但是,拥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自由必须是法律约束下的自由。正如中国记协的阚敬侠指出的:“一个根本原则是:言论、出版自由与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等人身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是运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众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并运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 舆论监督既受法律保护,又受法律制约。为避免舆论监督与国家和公民的其他权利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舆论监督必须在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前提下,依法维护媒体、国家和公民的正当权益。 新闻舆论的监督权至少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  相似文献   

18.
郭艺凡 《中国广播》2012,(11):48-52
“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批评权的一种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和正义.促进了社会进步。但这种监督和批评很容易变成网络暴力,应从法律角度加以规制。我国目前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仍有欠缺,可借鉴国外的做法从立法上加以完善,包括公民享有个人信息权、信息使用者的义务、权利的救济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舆论监督的作用和现状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此曾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并把搞好舆论监督多次写进党的重要文献中。各新闻媒体遵从这些精神,积极实施舆论监督职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党报舆论监督的社会作用与其法律地位很不协调,到目前为止,关于“舆论监督”之说还只是见于党政领导讲话及一些文件之中,法律中几乎没有明确的规定。《宪法》第21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  相似文献   

20.
媒体有舆论监督权,但是在实践中,媒体自身在行使这一神圣权利时,往往忽略了媒体与普通公民个人在舆论制造上的区别,于是便出现了在国家司法部门(一般指法院)还没有对案件进行宣判之前,媒体便已经对某事件或某人进行了“审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体舆论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